苗疆汉子吴国祥的银饰锻造之路

26.09.2014  16:26

苗疆汉子的银饰锻造之路

--记台江县“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国祥

吴国祥在焊接银饰(资料图)。马业波 摄   

  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塘坝村,坐落于秀丽的清水江畔。塘坝村是台江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这里出了许多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吴国祥,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其中一员。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吴国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凭借祖传的银饰锻造手艺开了5间店铺,每年的销售收入达300多万元。近年,贵州推行的“3个15万元”扶持政策,便新增微型企业2万户,带动就业10.6万人,吴国祥的弟弟吴国正原本在广东打工,在哥哥的带动下回家创业,现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吴国祥出生于银饰世家,他家祖辈八代从事银饰加工。1993年高中毕业后的吴国祥就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加工技艺。银饰加工,原本就是一项枯燥而又劳累的工作。的确,成天呆在简陋的工作室里不停地敲敲打打,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那种滋味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吴国祥却十分耐得住寂寞,他一如既往地跟随在父亲身边始终没有放弃。不论是选料、拉丝、捶打他样样都干得像模像样。就这样,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诲,也得益于吴国祥本人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不久他就初步掌握了银饰加工的要领,熟悉了银饰加工技术。久而久之,吴国祥成了塘坝村一带小有名气的银匠。

    随着吴国祥银饰加工技艺的成熟,一天,父亲对他说:“儿子,我老了,该轮到你独自创业的时候了。”就这样,吴国祥踏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1998年秋天,吴国祥第一次走出家门,走出施洞,走出台江,来到自治州首府凯里“闯世界”。他决心用父亲传授的知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己养活自己。为此,他租了一个门面,自己加工自己销售。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也过去了,身上的钱也快花光了。可是他的银饰制品一件也没有卖出去。于是他开始有些动摇,甚至于产生了打道回府的念头。可是一想到父亲的教诲,想到自己的将来,他最终选择了坚持。机会总是留给坚持到底的人。一次,一个外地旅游团光顾了他的小店,被他独具匠心、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深深地吸引,大家爱不释手争相购买,商品几乎被抢购一空。仅这一次,他的收入就突破了万元。打烊时,吴国祥打量着成叠的票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毕竟是他初次创业的第一桶金啊。

    2007年他作为贵州省唯一的银饰加工企业代表,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白银年会,为台江争得了“中国少数民族银饰特色县”的殊荣。还在“金元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两赛一会”上被评为“黔东南名匠”。与此同时,他与叔叔吴智一起在第六届中国国际白银年会总决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勇夺一等奖。随着知名度的增加,经济效益也不断攀升。

    2008年,吴国祥与人合伙成立了“贵州省台江县国祥民族饰品有限责任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同样在这一年,他的作品参加了“瓮福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两赛一会”黔东南赛区选拔赛荣获“黔东南名创”称号。其中作品“四季花开”获得小类别设计三等奖。2009年,他的作品《门神》参加了在浙江义乌举办的国际旅游商品大赛获得铜奖。之后,他还多次参加了省内外举办的各类赛事并多次获奖。2011年,吴国祥被贵州省经济委员会、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贵州省百佳创业小老板”称号,同年1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台江县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12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授予他“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3年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他“高级工艺师”资质证书。2014年5月他的作品《银丝画》在“中国国际商品大赛”中力压群雄一举夺得银奖。

    逐步富裕起来的吴国祥变得更加老练、成熟,更加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更加充满了同情与爱心。他经常参加诸如台江红十字会举办的“支持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养薅小学四知楼建设”等捐赠活动,资助多名贫困苗族学生,热情为台江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吴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