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河长1800多天护河情 一份坚持与热爱

05.10.2014  09:27
AA

每天清晨,49岁的潘胜忠穿着迷彩服,佩戴河长胸牌,开始一天的巡河工作。潘胜忠已经做了五年的群众河长,每天他都要巡河将近20公里,1800多天风雨无阻,察看河水有无变化,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岸边的排污口,违章建筑,做好巡查记录。

如果可以,我想一直干下去,直到我老的干不动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领着微薄的工资,家人劝他不要折腾,他却说,自己对瞿溪河已经有了感情,放不下了。

护水5年昔日黑臭河恢复生机

瞿溪河是温州著名的温瑞塘河的主要源头之一,是与当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母亲河”。但是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制革业的发展,两岸的制革厂制鞋厂将污水直排入河中,瞿溪河一度饱受污染,从“母亲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黑臭河”。

1999年“9·4”特大洪灾期间,由于河道缺乏治理,温州当时的排洪能力十分有限,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在潘胜忠心里留下了一个心结。

99年洪水的时候,瞿溪街道就有21个人丧生。当时我也在河边,眼看着一个人从上游被冲下来,在他马上要被河水淹没的时候,我一把抓住他,救了上来。”潘胜忠告诉浙江在线记者,“我当时就在思考,如果河里没有这么多淤泥和垃圾,情况是不是会好一些。

2009年11月,作为温州地区的第一个试点,44岁的潘胜忠与另外三位村民在群众推选和街道批准后带上了“群众河长”的胸牌,成为瞿溪街道的第一批民间河长。

小到劝阻村民倾倒垃圾入河,大到监督企业偷排,潘胜忠都尽职尽责,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护水5年。近几年瞿溪河在大家的呵护下,慢慢恢复生机。

巡查36公里源于“对母亲河的感情

当时群众河长的工资只有800块一个月,加上繁重的任务让其他三位河长都打起了退堂鼓。潘胜忠咬咬牙一人承担下了辖区内瞿溪河,还有雄溪,任桥河等辖区的河道管理任务。辖区内河道总长9.6公里,一个来回就是18公里,一天巡视两趟,也就是说潘河长一天要骑车36公里,潘盛忠一人独自坚持了整整两年。

与当年许多温州人一样,年轻时的潘胜忠也有自己的皮鞋梦,从十几岁起,他就进入了温州当地一家鞋厂做学徒,学成之后在温州办了鞋厂,后来因为经营得当还在武汉开了鞋店。但据潘胜忠说,生意大起来了以后两头难以兼顾,加上市场不景气,落叶归根,潘胜忠总是忘不了故乡的山水,便回到故乡开了个游泳池。

回到瞿溪后,他发现因为温州制鞋业的发展,瓯海大部分的河道都被严重污染,潘胜忠感到十分痛心。街道看到老潘做事认真、为人可靠,便把他推举为河长,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年。

当问及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潘河长说的最多的就是“对河有感情”。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瓯海区河流众多,河水清澈。当地人一直视瞿溪河为母亲河,这里也一直是潘胜忠儿时的游乐场。

小时候每年夏天,放学就先脱了衣服裤子摊在河边的岩石上,然后下河游泳戏水,捉鱼抓螃蟹。”潘盛忠说,“我是喝着这条河的水,在这条河里长大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瞿溪河了。

从反对到支持1800多个日日夜夜终获理解

潘河长告诉记者,做这个工作一开始妻子并不理解。在妻子眼里,潘胜忠很是固执,刚开始她并不支持丈夫做这份工资微薄还很辛苦的工作,年年劝都没用,后来看到丈夫那么坚持并热爱,也渐渐接受了。

当年开鞋厂的时候,九十年代,基本上月入过万没问题,家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回来拿800块钱的工资做河长。”潘胜忠喜滋滋地说,儿女倒是挺支持,“儿女看到我干一行爱一行,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要以我为榜样,说我做事有恒心。

如今,潘胜忠已被收入“编制“内,成为了当地河道中队的一名协管员。街道也拨款购买了两辆四轮电瓶车用于巡逻,至少不用巡逻的时候直接风吹日晒。

问起将来的打算,潘胜忠告诉记者,“我对瞿溪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街道不嫌弃,这个活我会一直干下去。因为,护河,已成了老潘生活中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