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榨街,真的是“榨油”之地

01.08.2014  16:54
油榨街,真的是“榨油”之地 - 贵州地方新闻网
油榨街,真的是“榨油”之地 - 贵州地方新闻网
油榨街,真的是“榨油”之地 - 贵州地方新闻网
来源: www.gog.cn

               

  花鸟市场是油榨街的“地标”。

  油榨街残存的高张氏节孝坊。

  花鸟市场如今是不少贵阳人的“最爱”。

  搬迁后的贵钢已是杂草丛生。

  开篇语:

  7月1日起,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活动开始。随着活动的展开,“央视新闻”官微晒了一个全国“奇葩地名”榜单,贵阳的油榨街、黔东南的六个鸡、上下午村等五个地名上榜。

  此榜一出,引来不少贵州网友开始纷纷吐槽。“油榨街这名字很普通,一点都不奇葩”,相比较菊花洞路、和尚坡等地名,油榨街这样的地名,网友直呼弱爆了。

  这些地名怎么来的,贵阳奇葩地名还有几许,记者对此一探究竟。

  油榨街上榜

  外地人好奇本地人淡定

  “坐火车从‘东方红’到‘太阳升’,这可不是开玩笑,黑龙江还真有这两个地方……”

  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开始,央视新闻中心新浪官博@央视新闻列举出了全国各地的奇特地名,引发网友热议。而在贵阳人看来很平凡的“油榨街”也不幸躺枪。

  该微博发布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兴趣,许多人很好奇这些名字的来历,而贵州的网友更是“搬”出了家乡的看家地名,都匀网友晒出了他们的“裤裆街”,清镇网友出了个“站街镇”,贵阳网友则挖出了菊花洞路、猫猫坡、和尚坡、半边街、飞机坝、大山洞……一堆“奇葩”地名。

  “我当初还以为这条街都是榨油、卖油的门面,谁知道看见最多的却是豆花饭”。起初听见这个街名,来自沈阳的高先生还特意准备过去买几桶新鲜初榨的菜籽油,当向贵阳的朋友提出该想法时,却引来他们的捧腹大笑。

  “油榨街整条街都是用榨的油来铺设的吗”其实除了外地人好奇,许多80后、90后的“小贵阳”小时候在听见这个名字时,也会浮想联翩。只有土生土长的“老贵阳”才会觉得“油榨街”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地名,并无任何奇特之处。

  油榨街

  来历饭馆自己榨油

  渐成风尚

  记者通过查阅有关贵阳地名的文史资料了解到,现在的油榨街一带百多年前还是一片森林,当时为了使城内外物资运输更为便利,官府在此修建起了驿道和关口并派兵把守。由于离城区较远,给这里驻守的官兵和过路的商贩生活带来了不便,一些有生意经的市民逐在驿道附近开起了饭馆、客栈供来往的商贩休息。随着物资来往频繁,商贩的增多,饭馆的生意也日益兴隆起来。

  为了解决菜籽油供不应求的矛盾,驿道的饭馆开始在自己的院落开设起榨油坊,自榨菜油。就这样,每一家菜馆都开起了属于自家的榨油坊,有时候用不完,就对外销售。榨油一条街也逐渐形成,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就始称这里叫做油榨路。

  景观明清时期遍布石牌坊

  而油榨街出名的并不是它的油榨坊,而是这里曾经树立起的20多座明清时期的石牌坊。据贵阳地方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贵阳城内有牌坊80多座。到清朝后期,城内牌坊密布,出了南门,油榨街上就有20多座牌坊,被外国人称为牌坊街。

  现在这里仅剩一座石牌坊深深地藏在民居之中,从嘉润路口向南岳巷往里走,拐过几个路口,来到一处民居尽头,抬头一看,房屋之间的狭小处耸立着一个石牌坊。

  “高张氏节孝坊”几个大字清晰可见,顶部的浮雕和雕花依然传神,牌坊上刻字显示其建于道光二十一(1841)年,竣工完成于道光二十二(1842)年,为四柱三开间三楼白棉石牌坊。这座牌坊也因缺乏保护而日渐破败湮没在杂乱的民居中,现在已和周围的老房子融为一体,那种相互依靠的关系犹如一页虚幻的黄历,令人唏嘘不已。住在民居内的王女士称,“这个牌坊从我们搬来这里住的时候就存在了,经常都会有人来这里看牌坊,都是老古董了”。

  油榨街

  现状花鸟市场延续贵钢繁华

  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被改称为油榨乡,但早已没了当年那些榨油的作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工业厂房。1958年9月12日,贵州特钢生产出贵州第一根直径24毫米的圆钢,结束贵州不产钢的历史,宣告我省钢铁工业步入新起点。

  今天,大家对油榨街最为熟悉的就是往昔的贵钢和现今的花鸟市场,“贵钢馒头、贵钢馒头”大街小巷偶尔会传来这样的叫卖声。走进今天的贵钢,已经看不见了当初“日炼钢铁300吨”的大场面,安静得只能听见几条流浪狗的吠叫,上面的锁早已锈迹斑驳,运输钢材的轨道也早已长满了杂草。如今的贵钢已被露天电影院,洗车场、驾校……其它服务行业慢慢分解。

  现在来到油榨街,人们最喜欢去的就是开设在贵钢里面的花鸟市场,阿猫阿狗,花花草草总有一样是你喜欢的,热闹程度不比市西路差,逛完一圈出来吃上一碗最具特色的豆花饭,这一天在这里过得也算实在,这就是贵阳人眼中现在的油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