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21.05.2016  10:52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新华网贵阳5月21日电(通讯员 田海波)近年来,沿河县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机遇,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突出“绿色崛起”主题,积极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

    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绿色沿河。坚持以生态引领发展,以发展保护生态,大力实施乡村绿化、城镇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四大工程”,加快推进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发挥好生态屏障作用。

    一是开展“山青”行动。采取“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村民“小包干”模式,大力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共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2平方公里。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先后招聘284名护林员,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日常巡查管护,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52.6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65%,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

    二是开展“天蓝”行动。扎实开展“十五小”“新五小”及污染严重或有环境风险隐患企业的专项清查工作,关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加强矿山、工地等扬尘排放治理。整合88家砂石场为44家砂石企业,实行公司统一运作,实现经济效率与环境保护双提升。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100%。

    三是开展“水清”行动。成立了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组织实施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积极推进县城乌江河道整治,出台了《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建设经营工作方案》,创新实施供排水及污水处理一体化PPP特许经营模式,启动实施县城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和排水处理一期工程,强化对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新建5座污水处理厂,县城集中式引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6.7%。

    四是开展“地洁”行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在茶叶、蔬菜、果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8.5万亩,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动绿色有机生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同时利用县城区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探索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官舟、洪渡、谯家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新建196个农村垃圾收集站,已投入运行,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卫生状况,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

    发展生态产业,建设富裕沿河。着力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强化园区示范,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山地特色化”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省、市、县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生态茶、生态畜牧、生态烤烟、生态果蔬药四大主导产业。依托沙子中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探索“空中挂仙果(空心李)、树上长金条(铁皮石斛)、地下生元宝(白芨)”立体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当前铁皮石斛基地已在树上仿野生栽培近500亩,种植白芨300多亩,青钱柳4万多株;以官舟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为样板,打造出了“沿河有机白山羊”品牌。截至目前,全县建成种草养畜基地10.7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中药材基地1.2万亩、优质烟叶基地15万亩。

    二是规划精品路线,打造全域旅游。充分利用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红色精品旅游区“四张旅游名片”,以乌江画廊区为核心景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完成白塔公园和沙洲城市农业公园一期工程,启动了洪渡风情小镇综合开发、淇滩古镇旅游休闲度假区、候渡坪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和思州古城、鸾塘书院复建和乌江画廊国家4A级景区申报工作,连续举办七届“贵州·沿河南庄李花节”乡村特色旅游活动。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余元,带动2000多人就业。2013年11月, 沿河县获“最美中国·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目的地”荣登最美中国榜;乌江白泥河流域获批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6年1月,申报贵州沿河乌江省级森林公园并获得批复同意。

    三是注重低碳循环,发展绿色工业。大力推进以食品加工、生物制品、汽贸、电子商务为主的山峡生态工业区建设,以建筑装饰材料为主的淇滩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扩大企业集群规模,提升产业聚集度。园区完成投资23.2亿元,新建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入园企业52家、投产企业42家,实现产值20.28亿元。2015年12月18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沿河服务中心开业营运,6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也同步开业上线运营,沿河千年古茶、晓李牛肉干等三十多家企业入驻并上线运营,网上交易农特产品、工艺品、酒类、茶叶等200多种,实现“山货出山”和“网货下乡”双向流通。

    打造生态宜居,建设美丽沿河。该县按照“县有新区、镇有新街、村有新房”的工作思路,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示范城镇和特色集镇建设相结合、农村集中建房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注重功能配套,提升城区品位。在规划建设管理上下功夫,推动城市规模、功能和品位同步提升,合理布局商贸、物流、休闲等区域,建设了温泉大道、滨江大道、乌江大道、山峡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建成民族文化广场、白塔公园、乌江湿地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和乌江明珠、民族风情街、一恒广场等综合小区,打造了“画廊天街·乌江丽都”城市综合体,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和天然气管网配套工程,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二是注重文化融合,打造特色集镇。突出山地特色,彰显水韵魅力,围绕绿色主题,融入土家民族和乌江文化元素,对20个乡镇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了一批既富有个性又具有共性的绿色“黔东美镇”,重点打造官舟商贸旅游型省级示范小城镇、洪渡移民安置及旅游景观型市级示范小城镇、画廊乌江沿岸的土家特殊型淇滩和思渠风情古镇等,全县小城镇建设初具特色,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注重示范带动,建设美丽乡村。以“小康寨整县推进省级重点示范县”为契机,围绕建设“功能配套城镇化、宜居环境生态化、生活方式小康化”的美丽乡村目标,突出规划引领,注重保护传统民族特色村寨,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易地生态移民搬迁、小康寨整乡镇(街道)推进和农村集中建房工程,完成了18个乡镇254个行政村1463个自然村寨小康寨建设任务,其中实施市、县级农村集中建房示范点25个,总投资26529.62万元,打造了一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样板。

    完善生态制度,建设法治沿河。紧紧围绕生态红线、生态补偿、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领域加强探索实践。

    一是建立生态制度,促进科学管理。在严格遵守《沿河县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先行、集约资源、增产减污的标准,探索建立了“两规划、九办法、两方案”,即:《沿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4—2020年)》《沿河县生态补偿试点规划》等两项规划;《沿河县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办法》《沿河县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九个管理办法;《沿河县城镇建设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沿河县城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取缔燃煤锅炉工作方案》等两个方案,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是启动生态补偿,促进成果运用。“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财富”。该县积极争取“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国家政策,制定了《沿河县生态补偿办法》,明确了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资金来源、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建立了全覆盖、差异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审计监督,有效提高了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截至目前,全县争取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334.7万元。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促进长效监管。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问责办法》《“生态红线”管理监督考核办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等,探索建立了生态文明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试行县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县委改革办、县督查办、绩效办定期督查考核,县委组织部、县审计局牵头开展约谈问责和离任审计。

    弘扬生态文化,建设幸福沿河。发展理念决定发展行动。该县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牢固树立起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自2016年起,将每年6月9日设立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日,在全省率先设立了首个县级“生态日”,为全县生态文化建设搭建了载体。

    一是重宣传、强化生态观念。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先行·我先行”宣传教育活动和生态文明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六进”活动;举办了以“大生态、大旅游、大融合”为主题的中国武陵山文化旅游沿河论坛、“第二届中国武陵山土家山歌邀请赛”等;启动了电视、报纸、网站、手机、官方微信等平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与山歌沿河有效融合,营造了“人人心中有生态、处处行动护生态”社会氛围。

    二是建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建立并落实“两代表一委员”、居民群众、离退干部、企业职工监督制度,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活动中来,采取公开生态环境信息、召开听证会、网络问卷征求意见等形式,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评议。

    三是创示范、树立生态典型。启动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一村一档”和保护发展规划,完成了第四批26个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率先实施创建生态文明绿色学校工程,评出了“生态文明绿色示范学校”10所,不断提升师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素养。2015年11月沿河县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

    生态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走生态发展之路,才能实现既得金山银山,更得绿水青山。沿河,正朝着这个目标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