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实施“五个一批”推进精准扶贫

16.05.2016  05:34

    新华网贵阳5月13日电(通讯员 杨再成)目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有250个贫困村、34997户贫困户、103846名贫困人口。如何让这一庞大群体在2020年脱贫奔小康,是该县的头等大事。为此,该县结合实际,全力推进“五个一批”工程,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

     发展生产,补齐产业短板

    沿河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境内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在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中,该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盘活贫困村的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该县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群众”等模式,大力发展产业,已建成茶园基地19.4万亩、中药材基地1.2万亩、精品水果基地9.7万亩,蔬菜、核桃、烤烟基地60.5万亩,吸纳贫困群众到产业发展中来。

    “我们村的百香果是从台湾引进的,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后,一年分红、务工有六七千块钱的收入。”该县沙子街道米溪村村民文素娥说。

    米溪村因地制宜,用好空闲土地和荒山荒坡,实行土地流转,科学规划发展了空心李600余亩、百香果90余亩,大闸蟹养殖专业合作社1家,生猪、山羊、肉牛养殖大户9户,全村的产业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为该村30户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找到了致富门路。

     易地搬迁,改变发展环境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对于沿河部分贫困村来说,自然条件恶劣、生产能力低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必须摆脱恶劣的人居和生产发展环境。

    该县把扶贫开发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对居住条件特别恶劣的贫困户进行易地安置,提供多元化安置,重点依托县城、集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中心村进行安置。同时,还对安置点的产业发展、旅游服务、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周密部署,使搬迁群众可以就近打工,也可自主创业,真正做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据了解,该县“十三五”期间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7648人,其中贫困人口32516人,占搬迁人数的86.4%,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31%。搬迁后,这部分人的居住、发展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该县将完成3890户17885人的搬迁任务。目前,县内14个乡镇的14个易地搬迁工程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生态补偿,实现协调共赢

    “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茶叶,每亩有1500元的补助,三年后茶叶投产,采茶青卖每亩也有几千元的收入,怎样算都比种庄稼划算。”该县土地坳镇安坡村村民晏碧霞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退耕还林的账。

    为使退耕还林工程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该县根据群众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先后培育了核桃、茶叶等产业基地。群众在得到退耕还林补偿的同时,还能获得产品的销售收入,从而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同步小康”的脱贫之路。

    目前,该县森林面积已达200余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40余万亩。今后几年,该县将陆续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5万余亩,预计6000多人可通过生态补偿脱贫。

    该县晓景乡还从精准贫困户中聘请25人作为护林员,定期对森林进行巡视,每月固定享受国家补助300元,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

     发展教育,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沿河地处偏远,教育发展滞后,也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该县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坚持完善基础、更新观念、突出特色,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该县统计部门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7亿余元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该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6191人,教师7217人,小学人均面积达22.53平方米,初中人均面积达25.34平方米,小学校园设施达标率为100%。目前,全县已建成幼儿园308所,其中山村幼儿园121所,教师周转房6608套,公租房1559套,安装班班通1145台。全县教育教学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考上省级示范性高中及一、二本学生人数都在逐年上升,“扶智”成效日益凸显。

    “我们学校运动场全是塑胶,教室里也安装了班班通,每天还可以参加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比在城里读书还舒服。”该县土地坳镇中心完小学生牟思源说。

    该县还特别落实“学生精准资助惠民计划”,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贫困学生全程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应助尽助”,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

     社会兜底,保证特殊群体脱贫

    该县对于农村深度贫困且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力,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则采取社会保障兜底的方式保证这一特殊群体都能脱贫,共涉及1.4万余户2.1万余人。

    该县与22个乡镇(街道)14个责任部门签订责任书,制定了月调度、季考核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较好地实施社会资助、合医报销、医疗大额保险、低保和雨露计划等保障政策。同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救助平台,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及受灾、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救助对象集中在各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保证脱贫“无死角”,较好地形成了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的“两轮驱动”工作机制。

    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让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沿河正信心满满地打好脱贫攻坚战,力拔穷根。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