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干群连心 同步小康

10.09.2015  13:05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10日电 看着政府为自己筹建的生猪养殖场,想到年底能有10来万元的进账,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镇客田村生猪养殖户黎明正不由得喜上眉梢。

    近年来,沿河县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思想上高点定位,工作中实处布局,探索实施“六个到村户”和“十大扶贫产业”的“双轮驱动”模式,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困户合理地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资源,使扶贫举措真正向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

    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连串惊人的成效:今年1—6月,沿河县减少贫困人口1.43万人,占全年任务数4.26万人的34%;启动由109个县直部门和82个知名企业对109个行政村结对帮扶;“干群连心·同步小康”工作,覆盖全县250个贫困村。

     五精准”促“遍访” 服务零距离

    淇滩镇檬子村杨胜仲因长期生病,家境不佳,生活困难,“第一书记”冉茂亚在遍访中得知他家情况后,为他建立了贫困档案,办理了特困医疗救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为了及时准确解决贫困对象的实际困难,沿河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乡镇(街道)、股级干部或一般干部包村、‘第一书记’驻村、村干部包组‘四级’联动机制,并让党员干部和村(居)干部积极进村入户访谈、调查问卷,全面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基本情况,最后细化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并实施帮助。”沿河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田茂安介绍说。

    为了把党的惠农惠民政策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群众,该县还把相关政策、干部联系方式制成一看就懂的小画册,利用赶集天和召开村民大会的时机发到群众手中,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甘溪镇茶园村村民廖显煌在村里流转荒地20余亩种生姜,由于缺乏生姜的田间管理技术,生姜长势不好,苦恼之余,他抱着试试的心态给驻村干部打了电话。在驻村干部的邀约下,县农牧科技局技术人员立即送技术上门,解决了他的难题。

    对有脱贫能力的贫困村贫困户,该县都会按照规划,落实帮扶责任人,并了解其所思、所盼、所求,帮其制订科学的脱贫计划,共谋发展对策;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其基本生活。

    同时,在遍访工作中,沿河要求驻村干部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辍学儿童进行全面排查,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一对一”包保责任制,加大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力度,将留守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救助对象,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慈善关爱、儿童福利等救助措施,及时解决其实际困难。

    土地坳镇五四村60余岁的留守老人全兴章夫妇,生活困难,房屋破旧。“第一书记”肖雁得知情况后,积极到镇里对接,落实房屋维修费7000元、棉被2床等物资,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幸福不只是数字,更是鲜活的故事。沙子镇十二盘村“第一书记”王朝相与村里22个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定期与他们谈心,为他们送去书笔等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遍访”活动开展以来,沿河共“建档立卡”4.5万份,发放相关资料20万余份;全县57043户贫困户、110708人纳入农村低保,党员干部共协调帮扶项目104个,涉及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20起,调处成功率100%;全县共有留守老人、儿童28271名,落实“4321”结对帮扶资金14余万元。

    摸底数清实情、落政策精准帮、广宣传释疑惑、用真情解纠纷、结对子重救助,沿河县扶贫工作“五个精准”促进了“遍访”服务群众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