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强、建、重”促远教工作显成效

27.07.2015  19:07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27日电 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乡土课件开发制作为着力点,以部门联动强管理、聚集贤能建队伍、贴近需求重服务为抓手,助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部门联动“”管理

    依托省定该县土家族乡土课件基地资源优势,积极创新管理方式,联动部门大力开发制作课件。

    强化落实责任。出台了《县级课件制作基地管理办法》,实行课件制作项目化管理,坚持每年年初制定计划,召开联席会议分解责任,明确年度课件制作的集数、时长、责任领导等要求,并将课件制作的完成量与年度党建工作考核挂钩,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课件开发制作。

    结合需求选题。坚持每年一次课件需求调查,采取群众命题、县远程办集中定题、成员部门选题的方式,以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土家族民族特色和党员党性教育、农村产业发展等内容制作课件,有效提高课件内容的实用性。

    建立“三评审”(评审脚本、评审选材、评审课件)体系。将有关特长专业人士组建评审队伍库,从脚本起草到课件制作完成,都分别召开脚本评审、选材评审和课件评审验收会议,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确保了该县制作的160多个课件全部通过省、市审核验收。

     聚集贤能“”队伍

    为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共享,提高课件开发制作质量,该县紧紧围绕“三员”做文章,探索建立课件制作人才聚集运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

    邀请上一级记者为“指导员”。对制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不能独立完成的课件,采取市场化或半市场化运作,邀请上一级记者参与指导制作,确保课件制作进度和质量。同时,主动与省、市媒体联系,将评比出来的优秀课件进行译制。

    聘任县电视台记者为“制作员”。充分发挥县电视台的资源优势,组建课件制作团队,聘任了9名县电视台记者为远教课件“制作员”,主要负责全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课件制作、与远教成员单位共同开发制作好乡土课件,办好远教电视栏目。

    聘请专业人士为“开发员”。从科技特派员队伍、远教专家辅导团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种植、养殖专业大户等农村实用人才中选聘了30位专家学者组建开发团队,并根据“开发员”的专业特色,分为“民族文化”“政策法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科普文化”5个专业组,开展课件制作。同时加强技术培训。该县先后举办课件制作人员摄像技术和地方语言培训6期150余人次,选派25人参加省内外课件制作技术培训。

     贴近需求“”服务

    该县把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乡土课件开发制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发制作不同类型的课件,切实增强了课件的实用效果。

    贴近党员干部教育需求。立足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制作了《徜徉在歌舞里的村庄》《扎根农事为百姓》等课件,为全县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开发制作的《高原曙光》,让党员干部共同缅怀革命先烈,回顾红三军在沿河的光辉历史,既推动了活动的有序开展,又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

    贴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发制作《核桃的栽培与管理》《沿河白山羊养殖技术》《空心李栽培管理技术》《茶园规范化建设》等60多个课件,下发到乡镇、村站点开展学习培训,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成立产业协会52个,建立学用成果转化基地171个,发展产业120余个,带动全县人均增收420余元。

    贴近社会维稳需求。译制《山峡移民》《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等课件发放到移民乡镇、村组织群众学习,推动了彭水、沙坨和谐库区建设,有效促进了社会稳定;在第九届级组织换届工作中,译制了《村民自治中的选举程序》等课件供各村组织群众学习,上访案件比第八届明显减少;2013年,开发制作了《公益普法讲座》(小学篇和中学篇)发放到各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切实增强了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还制作了《保健康奔小康》《肉莲花》《这山没有那山高》等40余个课件下发到站点和群众手中,引导群众讲卫生、讲文明、树新风,营造了高雅、文明、活泼的文化氛围。(杜丽华 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