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第一书记”出实招促发展助脱贫

29.04.2016  00:24

    新华网贵阳4月28日电(通讯员 杨洪)“原来村里交通不方便,怕不好卖,只养了20多只羊,去年陈书记争取资金把村里的产业路修好后,买卖羊、拉东西方便了,我增养了80只,今年收入应该不错。”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红岩村陈绍国连连称赞“第一书记”好。

    去年以来,该县精准选派429名机关党员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他们各出实招,协助村里加强组织建设,精心抓“智力扶贫”,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尽心协调项目资金,助群众发展产业增收奔小康。风里雨里,顶烈日冒酷暑,不辞辛劳。

     四室一堂”教化于民

    在该县淇滩镇檬子村,县委政法委驻该村“第一书记”冉茂亚通过开展《百善孝为先》《让道德的花蕾绽放》等“道德讲堂”,积极宣传普法教育、安全生产等,教化了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成功调处了村里各类矛盾纠纷5起。

    “我去年与寨里杨某某因地基边界产生口角,开始双方都不相让,暗暗地僵持了好久,好像是去年9、10月份,听了冉书记的邻里要和谐的讲堂后,主动联系冉书记去找杨某某谈心,经冉书记教育引导,最终握手言和。”该镇檬子村杨某连连称赞。

    该县“第一书记”利用村里的“四室一堂”,围绕“民心党建”聚民心要求,采取发放资料、讲堂讨论、事例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宣传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家庭美德、邻里和谐等方面的正能量,组织村干部、群众每月听讲两次,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倡导群众知法懂法、和睦家庭、和谐邻里,为农村和谐发展注入文明风尚。

    去年初至目前,该县“第一书记”开展党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传统美德等“道德讲堂”8000多场次,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

     智力扶贫”致富于民

    “通过杨书记邀请农技人员在村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村里原来想发展产业又持观望态度的群众都积极发展产业了。”该县泉坝镇泉山村党支部书记何芝平在村里产业基地里介绍。

    原来该镇泉山村是典型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只有零星的产业,去年县发改局杨鹏到村任“第一书记”后,积极把村里的党员凝聚起来,邀请农技人员到村里传授白芨、蒲公英等中药材种植技术,分析中药材的市场前景,激发了群众办产业的积极性。经过党支部带头示范,按照“两委+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成立泉坝“大健康”产业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中药材产业园5000亩,可带动200余人增收,还将收益的1%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

    群众要脱贫,扶智要先行。该县“第一书记”围绕“精准扶贫”工作,采取组织群众到农家书屋“充电”、邀请农技人员田间地头传授“种养经”等方式,结合农业生产时节,积极开展伪劣农用物资、实用技术“点单”服务等惠民活动,帮助群众解决春耕、秋种、兴办产业中遇到的难题,在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同时,培育出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去年初至目前,该县“第一书记”开展“扶智”培训2000余场次,成功发展产业4万余亩。

     兴办实事”解困于民

    “这是我从去年初开始到现在最开心的一天,以后生活有了保障,又可回家发展养殖,相信以后的日子会一天天慢慢好起来的……”该县谯家镇耳当溪村陶通立对未来充满希望。

    2014年初,60岁的陶通立患病,到遵义医好回家就不能从事村医工作,对从事29年村医的他来说,以后生活没了保障。去年县水务局驻该村“第一书记”朱江积极到相关部门咨询了解,帮他办理了职工养老保险。朱江还协调单位投入水利设施资金近100万元,改善恢复渠道3.6公里,新建饮水安全工程5处及安装水管入户,维修烟水配套水池5口及通村公路。难怪陶通立高兴。

    百姓要增收致富,基础设施要先行。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等难题,该县“第一书记”不是跑上就是跑下,积极征求群众意见,测量项目第一手数据,撰写项目报告,向相关单位争取公路、水利等项目资金,完善了村里的路、水等基础设施,促进了发展。

    该县民政局驻新景镇姚溪村“第一书记”周籍先后协调财政一事一议资金32万元,修建该村产业路5.5公里,为该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去年初至目前,该县“第一书记”协调公路、水利等项目400余个、资金4000余万元。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