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职校校长王伟立:投身教育为圆梦 呕心沥血三十年

09.10.2015  17:47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9日电 王伟立,男,土家族,1963年生,贵州省沿河县人,1985年7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学历,同年9月参加工作,任教于沿河第二中学,现任沿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从教三十年来,王伟立始终执着地坚守岗位,从沿河第二中学物理教师兼班主任到教务处主任,从教务处主任到副校长,从沿河第三中学(时为初中和职中一体)校长到沿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他一直以炽热的工作激情,充足的工作干劲,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扎根在教育一线,辛勤地耕耘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爱教情怀,用实绩书写着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风采。

     力排众议 投身教育为圆梦

    1985年从贵州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时,王伟立还是一个22岁、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他没有听从老师、家人的苦苦劝说和同学的再三挽留,放弃了在省城工作的优越条件和备受人们青睐的从政机会,毅然选择回到了这个生他、养他的家乡——沿河。为圆自己的教师梦,他在沿河第二中学当起了一名物理教师。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本科生,而且是贵州师范大学物理系当届毕业生中仅有的四个学生党员之一,王伟立身上的光环让很多人都非常羡慕。以他当时的条件,想在一二线的城市谋份工作绝非难事,而且他的物质生活也许要比现在好得多,然而他却偏偏选择回到了当时非常落后的沿河,尽管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沿河二中的讲台。

    高中毕业考大学,别人为填志愿是绞尽脑汁,而他的志愿表填的却很简单,清一色的师范院校。当一个老师的梦想,早就埋在了他的心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助力二中 呕心沥血促教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沿河第二中学,还只是一所只有初中部四个班、高中部两个班且办学条件极差的三类中学。王伟立担任了高一的物理教师兼班主任和初中三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从此,他就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为上好每一节课,他总是用大量的时间备课;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学校缺乏印刷设备,他就自己用钢版刻蜡纸为学生编写资料;为提高课堂效率,他力求生动直观,总是绞尽脑汁借助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明,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快捷有效地接受和理解;为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他自己掏钱购买大量的教学资料,常常通宵达旦地钻研学习,力求让问题难不倒,让学生问不倒;为做好班主任工作,除了借鉴书籍上介绍的管理经验,他还虚心向学校的老师请教学习,积极参加校际交流,学习别的学校有效的管理方法。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1988年,王伟立担任物理教师兼班主任、沿河二中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中,9人考上本科大学,13人考上专科学校,刷新了沿河二中历年的高考记录,使沿河二中的教学质量有了的突破。1989年,由王伟立担任物理教师兼班主任的高三理科补习班,升学率再创新高,吸引了很多外地外校学子前来沿河二中就读,沿河二中一时闻名遐迩。这以后的12年时间里,王伟立所担任物理教学的高中毕业班,高考物理成绩的人均分和及格率几乎年年超过省平均水平。作为一所三类中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易的,沿河二中也因此多次获得市、县级教育教学质量奖。随着沿河二中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很多初中毕业生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沿河二中就读高中,在校生人数有了很大的增加。

    除了端正的工作态度,王伟立还是一个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人。1999年,他左小腿骨髓坏死,经医生检查,疑是骨癌,建议马上手术,但他硬是坚持把高三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才去贵阳做手术。除了担任物理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王伟立还肩负全校的教务工作,手术后不到七天,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在切片检查无结果、刚刚拆线、脚还不能完全落地的情况下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常常是一节课上下来,脚肿得通红,疼痛难忍,晚上又找医生包中药缓解。学生哭着劝他请假,被他婉言拒绝,硬是坚持拄着拐杖上课,持续一个多月,他没有缺过一节课。

    2002年,教育教学工作出色的王伟立,晋升为沿河二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抓好沿河二中的教学质量,他倾尽了心血。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成了他重点去抓的工作,培养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学习,举行同课异构授课比赛,鼓励教师多上公开课和示范课,并多次开展校际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沿河二中参加全区高中教学质量评估,第一次获得三等奖,填补了沿河高中教学不获奖的空白。就在这几年,沿河二中初中部教学质量年年获得全县第一名,使沿河二中成为所有小学毕业生向往的学校。

    就这样,他用勤奋弥补了经验的不足,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探索精神,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誉,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领跑职中 殚精竭虑谋发展

    2007年8月,王伟立临危受命,被调到沿河职中担任校长,开始了他艰难的拓荒旅程。当时的职中既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单纯的义务教育,而是既有初中又有职业高中班,由于校园面积狭小,初中办学质量低下,职业教育形不成规模,全校在校生只有八百人左右。看到这种现状,以王伟立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作出两个重要决策: 一是狠抓初中部教育教学管理,二是申请职校选址新建。通过改组领导班子,制定、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教师考勤制度,迅速改变了学校的教风、校风。通过一年的努力,2008年初中升学考试中,全校考上重点高中的就有9人,一举改变学校在群众中的形象,很多转到其他学校的学生又纷纷转回来,在校生达到了近1600人。

    为了新职校的建设,2008年王伟立四处奔走,多方筹措资金,想方设法争取项目。他使尽浑身解数,碰了钉子不后悔,磨破嘴皮不灰心,历经了千辛万苦,与全体教职工放弃了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时间,以校为家,和学生吃住在学校。

    同时,王伟立与负责新职校建设的同志也开始了新校区的选址、规划、征地拆迁工作。通过争取项目,完成了第一栋教学楼的设计、地勘、招投标等工作。2009年开始教学楼场地的平场和教学楼建设,整整花了两年才建设完成教学楼工程。通过四年的辛勤奔走和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在没有后续项目支撑,没有食堂,没有宿舍,没有操场,道路不通,没有经费和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沿河职业教育的发展,2012年3月20日,沿河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与三中的剥离,整体搬迁到坝坨新校区。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王伟立内引外联,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帮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没有食堂,就组织师生搭建土灶煮饭,排队用餐;没有宿舍,就把教室改成宿舍,日查夜守;没有操场,就呼吁全校师生义务劳动,自己平整土地。在学校搬迁过程中,为了节约每一笔经费,王伟立总是身先士卒,和老师们一起上货、下货、打扫卫生、搬运桌椅板凳、抬抽水机、拖电缆线、扛铝塑管,硬是只花了1500元的搬运费就把学校整体搬迁到了新校区。在乍暖还寒的三月,王伟立还亲自走下乌江安装水泵。

    2014年,积劳成疾的王伟立因腰椎间盘突出病发,无法到校上班,学校老师劝他好好休养,可他却说:“正值全省‘百校大战’项目建设关键时期,不能耽误学校的工作。”坚持在县医院边治疗边办公,有时是用电话联系工作,有时是打完点滴就坚持回学校工作。在县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校引进了专业教师,建立了简易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了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及外聘一批专业教师,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做为一名校长,王伟立数年如一日,在工作中严以律已、勤政廉洁、一身正气,责在人先,利在人后,以身作则,忘我工作。在尽责中求满足,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王伟立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沿河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了跨跃式的发展,2012年该校荣获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比三等奖,2012年、2013年获全县综合目标考核先进集体,2012年获全县先进党支部,2013年获全市教育先进集体,2013年获全县“平安校园”达标校,2014年获全县五好基层党组织,2014年获全县满意干群连心室等荣誉称号。

    无论是在二中、三中还是职校,王伟立始终把教师培养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来不计得失,以宽容大度的姿态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启用人才,想方设法促进教师的发展壮大。只要老师们进步了,就要鼓励,只要是人才,学校就提拨、就利用各种平台推荐,很多优秀老师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虽然工作较多,事务繁忙,但他却始终没有离开讲台,从不因校长处理的工作事务多而放弃教学。他认为,一个称职的校长,不仅要具有领导好、管理好一所学校的能力,而且更要有着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才会让师生心服口服。

    从1985年开始从教至今,王伟立已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地辛勤耕耘了三十个春秋。作为教师虽然平凡,也有几多艰辛,但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王伟立无怨无悔,心里浸透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三十年来,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力争做一个深受学生拥戴的好老师;三十年来,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学生的一切都牵动着他,把一切的精力都用在了学生的身上,常常无暇顾及家庭,他曾深感愧疚地说:“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儿子。”因为他没有为家庭的事操劳费心过,是妻子在辛劳地操持整个家庭;他也没有认真地为孩子辅导过,让他考上一所好大学;更没有好好地陪过父母,未尽一个儿子应尽的孝心,甚至平常连打电话问候的时间也很少。但他却搭建了一所技术学校,让无数学子学到了技能,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技术人才。

     执着教育 辛勤耕耘终不悔

    王伟立大学毕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省、市、县各级部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他完全可以受邀在贵阳市当一名教师,也可以分配到铜仁较好的部门上班,甚至还有更好的去处,但他还是选择回到沿河,服务家乡的教育事业,这一坚守就是三十载。期间,有几次调贵阳或铜仁当老师、也有两次改行的机会,他都放弃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沿河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如果你改行,可能有着更好的发展空间!他笑道:“我有三尺讲台,我有喜欢我、需要我的学生,我永远无悔于我的选择!

    这么一位已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了三十个春秋的老教师,一个正直、善良,乐观、豁达 至今仍然保持着农民本色的土家汉子,在学校老师眼里是一个对工作要求非常高而又通情达理的好领导,在学生心中是严肃、风趣的好老师,在同事眼里他又是一个不乏风趣幽默的人。

    十年班主任,七年教务主任,五年副校长,八年校长,三十年的执着坚守,王伟立培育了无数桃李,除了在教育教学上的建树,他还兼任贵州省物理学会会员、贵州省《高中综合实践课》理事会理事、《中国教育创新研究》杂志社特约记者、沿河县教育局兼职教研员。三十年来,他既是教学的管理者又是教学的参与者,根据自己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写成的学术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五篇,共获得省级、地级、县级、校级奖励数十次。

    如此累累硕果,正是王伟立兢兢业业的工作和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结果,也是对一位执着于教育事业工作者的高度肯定。(谭显松 田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