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的大荔知音

14.12.2015  19:19

               

 

青年画家王永刚的名声渐渐大了,走到哪里都有人称“大画家”。行内人士则因他水墨牡丹出众,且姓王,王永刚也被尊称“牡丹王”。                   初闻王永刚,始于我在西安收藏市场展销《王成搏击导报》停刊号时,记住了除笔者自办个报以外唯一的大荔藏品画作——王永刚之牡丹图。首见王永刚,缘于《同州风》杂志刘恒总编的介绍,也许是未谋面时已思念的亲切使然,当我收藏他的第一幅作品《大富贵》时,顿觉眼前一亮,说实话,我见过不少牡丹画,审美直觉告诉我;“此画非同凡响!”。由此,我特别关注起这位牡丹兄弟。                 王永刚,现为陕西省大荔县同州中学专职美术教师,却一直兼司美术创作。人物、山水、国画、油画皆造诣不浅,尤以主攻的国画牡丹见长,笔名墨佛的他在艺途跋涉多年,虽取得了不少闪光的身份地位和荣誉,他却羞于提起。王永刚是一位激情而理性的画家,面对荣誉,他清醒的意识到做为一名青年画家的责任,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创作出经得起历史风云检验的作品。               每逢牡丹盛开季节,王永刚总是趁着休息日,乘坐火车、汽车去追赶牡丹,他背起画板常住进牡丹园,沉醉于花团锦簇的红、蓝、黄、紫等各色牡丹之中,从东方日出到夕阳西下,它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时间,不同程度怒放的牡丹,从各个角度拍照、笔记去细细观察和思考,形成观点,再入微临摹写意,初稿完成并请工作人员甚至游客对照样本提出意见,如此反复不止,直到纸上夺目的牡丹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不错失花期,也不错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当夜深人静时,王永刚便把自己一个人关在画室里,他习惯在创作构思时一根接一根,一盒接一盒的抽烟,我不解,这不良的习惯,为何于他却能熏出一副又一副天香国色的牡丹来?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此时,他便任笔墨在宣纸上游走,在七彩之间写着青春的足迹,探究着牡丹的传奇。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王永刚形成了自己的牡丹画观点,牡丹画与其他画艺一样,不仅要布局美、画面美、意境美,更要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画家人格的独特魅力,流露出画家的学识、涵养和悟性,如此去创作,必能渐获牡丹画的情、气、神、韵之风采。           他笔下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或似贵妃醉酒、或似嫦娥半醒、或似媚倾月魂,多变幻化的丹青妙笔使牡丹鲜活跃然纸上,在隽秀中透出高雅,在艳丽中蕴涵端庄。一看雍容华贵、风姿卓越,二看气韵生动、令人回味,三看赏心悦目、爱不释卷。               “我为什么沉迷于牡丹画创作?” ,王永刚通过一个故事阐明他的花人合一论:“相传武则天某年冬游上苑,令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牡丹从此由长安遭贬洛阳,虽易地仍旧逢春傲然绽放。这个传说彰显了一种不屈抗争顽强的精神和气质。牡丹更是繁荣富强、和平幸福的象征,画牡丹可以给别人带来喜气、福气、财气和运气,体现国泰民安和谐之风,也可以给画家带来应有的富贵。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增加经济收入,为了艺术工作者有尊严的活着。王永刚通过对近期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等文件的细读领会,他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打算以水墨牡丹为突破口,让自己的牡丹画能融合于文化市场,让笔墨点香牡丹魂的画卷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