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生:看海外版有家的感觉

22.05.2015  12:54

               

海外网 5月21日电   (记者/王书央)2015年5月21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海外网承办的“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0名海外华文新媒体代表、知名侨领、境内知名媒体负责人、传媒专家与会,共同描绘全球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蓝图。

当天下午,在分论坛“合作论坛”上,海外版加拿大代理处总代理王燕云给嘉宾们分享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一天有一个留学生打电话说要订《人民日报海外版》。我说你怎么知道这份报纸,年轻人都上网,怎么看这个报纸。他说有一天到老师办公室去,看到老师的桌子上有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时看到这张报纸的时候,心里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热乎。他说我当时那种心情,就像有一种家的感觉,那种熟悉的感觉。”

王燕云谈到,纸媒不是夕阳产业,新媒体冲击下,纸媒仍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海外纸媒,尤其是海外版,代表的就是一个家。海外版在海外30年,这个家的概念是任何中国媒体都替代不了的。

以下是讲话原文:

海外版加拿大代理处总代理王燕云:

说一下新媒体跟传统媒体工作体会当中我的看法,谢总(谢荣镇)讲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很困难地在生存,确实是这样。在讲传统的媒体,跟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一天有一个人打电话来,说要订《人民日报海外版》可不可以?我问他是谁,他说是中国留学生,来加拿大不到一年的时间。你的报纸你看起来给谁看?你父母来探亲给他们看?他说不是,我父母没有在,不够条件申请父母来探亲,我自己看。我说你怎么知道这份报纸,年轻人都上网,都在网络上,怎么看这个报纸。有一天到老师办公室去,看到老师的桌子上有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时看到这张报纸的时候,心里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热乎。我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那天我跟老师说,能不能看一下这份报纸。这个老师说可以,他把报纸拿起来,拿起来以后,他说我当时那种心情,就像有一种家的感觉,那种熟悉的感觉,在中国不看报纸,那个时候不知道哪根神经起到作用,就想看,拿到之后,心里特别热乎,就是到家的感觉。得寸进尺跟老师说,能不能把这些报纸都拿回去,看完了之后再还给你。老师说可以。老师说让他找到我们的代理处可以定报纸,说可不可以,我说你感动我了,留学生可以自己订阅,我说我自己送你这份报纸。

这个故事当中,我自己体会到,纸媒不是夕阳产业,新媒体冲击下,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海外纸媒,尤其是海外版,代表的就是一个家。我们在海外做海外版,跟海外版人体会不一样,在海外,海外版就是国家就是我们自己一个小家,这个家的概念,任何中国媒体都起不到作用。因为海外版在海外30年,在加拿大20多年历史,这是任何一个媒体取代不了的,有的时候,我为了宣传海外版,会多印一份报纸,到周边的超市去免费派送,主要是宣传。讲的不是很流利的普通话的 华人 ,看到这份报纸很惊奇,他不说海外版,说《人民日报》,中国最大的报纸,有保证的报纸。所以看到这个东西,就会感觉到,它是一张纸,传播信息载体,这个载体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别的形式的载体。

微信、互联网这些东西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这个载体代表的就是中国,就是我们海外华人的家。所以我们在海外的代理人,有责任把这个家传递到我们需要的人的哪里去。作为海外版人,我们应该感觉到,我们肩负的不是一个媒体人的责任,怎么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把各海外的华人凝聚到这个家里。我自己是学 新闻 的,海外版创刊的时候已经在媒体里做。但是国内的时候,对于海外版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但是在海外十六七年的时间,我一直跟着这张报纸在成长。

我们根据读者的意见反馈给海外版,国家很严肃的情况,呆板的这种形式,现在变成越来越活泼,适合新的读者群的口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我非常赞同谢总的观点,抛开所有的政治上的东西,只是从维系华人的家,怎么把这个家建好了,这是海外版人国内国外共同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谈到新媒体,新媒体必须要有互联网,要有WiFi以后,才能点击。对于海外网来说,我们一定要想到,不是在母语的环境当中看新闻,扩大使用英文语言、法文、日文,对于一个海外读者,面向的就是传递海外新闻读者是谁。如果只是用中文形式传扬这个信息,这个信息只是在懂中文的群体当中去做。

如果说,我是一个外国人,我可能懂中文。有一张报纸,放在我面前和我在电脑上打开这个东西,让我点人民网、海外网,我肯定不去做。     我不会下意识的主动的行为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一个语言环境,语言意识形态一种思维的存在方式。因为每天生活在英文的环境当中,还有新闻是外延性的,讲自己的故事,先从身边的故事讲起,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才能逐渐外延出去。

作为互联网的媒体载体形式,首先要想到,面向什么样的读者,如果在国内,习惯用语,可能喜欢新华网、人民网,根据母语文化和意识形态里。在当地看什么新闻网站,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法做,调查了十几人之后,不会主动点新华网、人民网,首先要关心周围的东西。作为一个外国人,不可能点击人民网,但是有一份报纸,可能会拿起来看。

作为我来说,我们在加拿大经过这么多年努力,凡是懂中文的,华人的这些所有的党政军,都是我们的读者,《人民日报》海外版走进了国家政府的心脏,互联网起不到这个作用。作为纸媒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我送给你,可以不接纳,退给我。但是如果拿到了,随时看一看,三两分钟的时候看一个东西。作为一个外国读者,在互联网和纸媒体的选择上,我相信他会选择纸的报纸,而不会去选择主动点击网站。

一些政府、商业机构里面所有的公用的互联网当中,绝对不会允许红色中国的媒体人在他的运营范围当中,去点击,如果在加拿大百分之百做不到。 新媒体是载体形式,顺应时代的开戒,造就了快餐文化,我们是海外读者,适应海外读者发展形势需要的话,怎么样能做好传统媒体加大它的发展力度,做好,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不是排斥新媒体,新媒体快餐文化,前两天看了一个 视频 ,就是莱文斯基讲了一段话,我自己也发了一个言,那一年1月份,传统媒体发生质的变化,因为互联网将莱文斯基和他老板暧昧的婚外恋,以互联网的形式传遍需求,冲击了传统媒体的作用。但是因为互联网快捷催生了羞辱文化,为了点击率,曝隐私,制造了很多悲情,很多受不了舆论跳楼了,作为纸媒来说,这种悲情文化不会像互联网式那么快。所以我觉得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怎么做好,有一定的市场。像小孩子说的那样,一个留学生,我当时感动的,真的流眼泪。冲着这样的年轻人,所以我觉得这个代理人不是一份工作,真的是一个事业,一个责任在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