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草海管护员刘广惠和“家人”黑颈鹤的年夜饭

28.01.2017  22:33

    1月27日,大年三十,威宁草海。

    6时50分,刘广惠的爱人带着孩子热闹地张罗起了这一年到头最重要的年夜饭。刘广惠却不紧不慢换上了下水裤,他说,还有“家人”要“招呼”,得出趟门。

    他口中的“家人”,是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刘家巷黑颈鹤栖息地里的250多只黑颈鹤,以及其他在此栖息越冬的鸟类,“鸟儿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每年看到它们来过冬,就像是在外的孩子回了家。它们吃饱年夜饭,我才能过个开心年哩!

    “今天算起得晚的。”刘广惠说,这些年草海宣传推广力度大,引得不少游人前来,然而不文明的观鸟行为时常会惊扰鸟儿,“特别是很多人现在用手机拍鸟,隔得太近就会吓到它们。”往日里,一听到异常的鸣叫,刘广惠便起身前往查看,无论白昼黑夜。

    太阳影影绰绰从云里探出头来。“天晴,鸟儿心情也好。”刘广惠从储物间里搬出来一袋玉米,麻利地倒在背篓里。

    到草海团聚的“家人”越来越多,却又是冬天百草凋零之时,为了不让鸟儿们饿肚子,管委会专门提供食料,由管护员投食“补贴”,“一袋120斤,每次投一半。”刘广惠说。

    出门右转,再走两三公里,就是刘广惠管护的刘家巷黑颈鹤栖息地,是草海黑颈鹤的六大栖息地之一。刘广惠说,20年来,通往栖息地的路,每天都得走上几遍。

    一进栖息地,刘广惠就拿起望远镜左右眺望。每年回来的黑颈鹤数量,都是一只只数出来,“这几年生态保护得好,黑颈鹤的数量比较稳定。

    不多时,刘广惠抬手指着前方,“前面就是黑颈鹤的觅食区,每天早上都会有100多只黑颈鹤在这里觅食。

    到了定点投食区,刘广惠卸下背篓,将玉米均匀撒开,“它们最喜欢吃苞谷,有时候也吃点洋芋。”  投食结束,刘广惠照例在栖息地巡护。往栖息地的深处,大多是沼泽地,路并不好走。刘广惠一手护住胸前的望远镜,一手用木棍试探着前方的水深,趟过眼前这条水沟。记者跟在刘广惠身后,深一脚浅一脚,走得有些趔趄。

    途中,他把长得高大的芦苇给割掉,“这是为了让鸟儿们睡得安稳。”“以前有人下钩子捕鸟,经常有鸟儿被套住受伤。”近几年捕鸟的人几乎没有了,就怕有鸟儿被水草缠住。刘广惠回忆,2015年1月,他巡护时发现一只被水草缠住的黑颈鹤。解开水草后,他发现黑颈鹤受了伤,就抱回了家,并请来保护区的专家诊治。

    巡护结束,又回到了投食的地方。刘广惠趴在地上仔细看了看,咧嘴笑了起来,“快吃光了。

    “嘘……跟我来。”刘广惠突然示意记者放轻脚步。往前一看,一大群黑颈鹤正扎堆栖息在芦苇丛中。它们见人走近,却不害怕,只是扬头望着。刘广惠说,他离黑颈鹤最近的时候不过四五米,“它们都认识我哩!

    20年来,爱鸟护鸟这件事,和刘广惠的生活紧紧相连,“开始了就不会停下。明天大年初一,我还会来。

    此时,成群结队的鸟儿腾空而起,陆陆续续回到栖息地。不远处,鞭炮声此起彼伏,刘广惠朝着鸟儿飞过来的方向喊道,“回家喽!吃年夜饭喽!

     记者手记

    保护生态

    人人有责

    《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2015年11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贵州用100亿元来擦亮“高原明珠”这块靓丽名片。

    保护,让草海“劫后重生”。如今,草海重新形成水草丰茂、生态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候鸟越冬地。

    管委会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草海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黑颈鹤在内的230种、10万多只鸟类云集在此,栖息繁殖及过冬,其中,候鸟总数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

    作为落实《规划》的具体行动,和刘广惠一样,草海周边还有近百名义务环保员,他们都是当地村民。这些守护故事,让我们明白生态文明之于贵州:人人有责。

    (记者:赵曌 邹晨莹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