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消防三举措提升社区防御火灾能力

18.04.2016  11:13

图为活动现场。新华网发(王宪 摄)

图为活动现场。新华网发(王宪 摄)

    新华网贵阳4月15日电(通讯员 王宪)为切实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全面遏制“小火亡人”事故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严防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贵州省毕节市消防部门扎实做好社区防火工作,坚持以每名社区居民为切入点,采取有力措施,把预防和控制家庭火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创新齐抓共管方式

    固化消防部门主导监管方式;支队联合市综治办、公安、安监、民政等部门共同推进社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在全市建立健全由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物业公司等负责人组成的社区消防管理组织机制,明确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同时要求社区确定1至2名工作人员为消防专兼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社区消防安全日常管理工作,扎实开展经常性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组织扑救初起火灾。指导社区制定完善消防巡查管理、消防例会等制度,并完善社区档案管理,推动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强化社区管理部门自查方式;依据建立的社区消防管理组织机制,合理分配消防安全防控力量,对社区进行防控局面分割,在火灾多发季节、重大节假日、敏感节点期间加强防火检查,使消防管理成为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的自觉行为。对发现的消防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切实维护社区消防安全。深化社会群防群治方式;督促社区消防专兼职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居民开展自查自纠,开展清除阳台、走廊、过道可燃物专题活动,开展小型疏散逃生演练,确保社区安全检查“零死角”。

     完善隐患治理路径

     落实派出所监管路径;在每个社区实行责任区民警包片负责制,明确责任区民警的消防监督管理职责,实行重心下移。针对社区的不同特点,理顺条块关系,切实发挥公安派出所的监管作用,确保消防宣传、安全防范、防火巡查、火灾扑救等各项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完善基建路径;各地社区结合实际,采取多项举措,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了社区微型消防站,配备了灭火器、消防水带、消防水枪、消防斧、救生绳、消火栓扳手等一批消防器材和设施,设立了报警电话。定期对配备的消火栓、报警电话、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装备进行日常检查统计和维护,及时补充缺少损坏设施装备,逐步实现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严格点对点上门指导;支队建立健全分片包干服务机制,消防监督员定期上门指导街道、社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实,经常性督促指导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依法开展社区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和整改社区消防安全隐患。

     强化防范意识

     消防宣传深化防范意识,支队在各个社区组成了以消防志愿者、社区管委会、片区民警、小区物管为主体的消防宣传小组,通过辖区邻居、居委会、居民发放《社区防火手册》、《家庭防火手册》、逃生自救常识、防火灭火方法等宣传资料,让社区居民更直接、更方便地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同时,在小区醒目位置、市民活动广场、公园、小区花园等处张贴消防警示牌、宣传标语及家庭防火常识等,提醒社区居民做好经常性消防安全工作,使消防知识、法规宣传随时可见、随处可见,切实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确保全市消防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安全教育强化认知意识。支队坚持走群众路线,防火检查服务进家入户,重点针对居民用火用电、日常防火、灭火器的正确使用、如何报警等消防基本常识进行详细讲解,逐家逐户对居民住户电器设备及炉灶的安装使用进行防火检查和安全提示,对少年儿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为孤寡老人提供消防安全服务,并鼓励居民积极举报消防违法行为。消防演练提升处置意识;为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支队发动和指导社区、居委会、义务消防组织和群众利用自身现有条件,积极组织和指导社区、居委会、义务消防工作人员和群众开展灭火模拟演练,提升群众灭火自救能力。通过立体化的举措使防火意识深入居民内心,不断强化社区居民防范火灾意识。

[责任编辑: 何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