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深入实施易地搬迁扶贫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10.02.2017  19:06

这几天,铜仁市碧江区环北办事处响塘龙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搬迁户们忙得不亦乐乎,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之中。

响塘龙安置点,是铜仁市2017年度易地搬迁扶贫跨区域安置的一个小区。春节前,来自铜仁市沿河、松桃两自治县的首批搬迁对象共219户1032人搬进了响塘龙新区,过上了城市生活。

环北办事处工作人员罗丽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们对响塘龙社区的新移民进行了解一系列的摸底调查,主要是了解移民群众的低保情况、生活情况和子女入学情况,了解他们的务工和子女入学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周到的服务,让他们进了城也能安居乐业。

如此精细的工作安排,与全省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分不开。

2月3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今年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组织发动一场脱贫攻坚的春季攻势,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确保我省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

会议强调,要坚决打好“易地搬迁扶贫”和“产业扶贫”两场硬仗。要把易地搬迁扶贫精准实施好,解决好“怎么搬”和“搬出来以后怎么办”两个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统一建设,严控建设成本和住房标准,在全省大力推广“五个三”经验,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思想引导,强化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严格资金监管,确保多搬、快搬、搬好,让贫困群众不仅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

2016年搬迁45.8万人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80%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时刻牵挂着省委、省政府的心。2016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

意见》明确,“十三五”时期对全省“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扶贫,落实后续扶持政策措施,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实现脱贫致富。到2020年,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易地搬迁扶贫第一炮,对45.8万农村人口实施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万人,极大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以易地搬迁扶贫为“当头炮”,当年全省共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

五个三”的惠水经验

近年来,地处滇桂黔集中连片石漠化贫困地区的惠水县,科学统筹易易地搬迁扶贫迁出点和迁入地资源,积极创新,形成了“盘活三地、衔接三保、统筹三就、建好三所、用活三制”的“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搬迁扶贫后续发展。

盘活“三地”,即: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促进搬迁群众迁出点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地”资源向“三变”有效转变,促进搬迁农户增收。

衔接“三保”,即:抓好搬迁群众迁出地到迁入地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工作,整合各方资源,从高从优落实政策,织牢低保医保养老安全保障网。

统筹“三就”,即:统筹迁出地和迁入地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搬迁群众就读有学校、患病有医院、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

建好“三所”,即:围绕经营性服务场所和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努力降低生活成本,让搬迁群众居住习惯、生活方便、就业安心、幸福快乐。

用活“三制”,即:立足集体经营、社区管理和群众动员,注重建立和用活“三个机制”。

五个三”机制的探索,解决了搬迁群众的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问题,受到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2016年,惠水县1293户5486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家。

1月22日,惠水县经开区明田移民新区,住进新房的上千名移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举行以“迁新家、过新年、谢党恩、恋乡愁”为主题的集体过大年活动,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喜悦和向往,歌颂党恩国策。

今年要搬迁75万人

脱贫攻坚须臾不可停歇,必须一鼓作气,久久为功。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加扎实有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努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取得新突破。

报告明确,2017年要扎实推进易地搬迁扶贫,确保搬迁75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3500个。

相关工作在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2017年的工作打算中得到了进一步细化明确。

2017年,我省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以搬迁县城为主、集镇为辅,坚持以县为单元统一建设,推动安置点向交通干线靠拢,积极推进跨县、跨市州安置。

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制定的住房建设标准,把好工程进度关和建设质量关,时间服从质量。积极探索降低建房成本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安置房建筑单价,不让贫困群众因搬迁而负债。

强化后续保障,精准落实脱贫措施。加大对就业扶持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力度,做好搬迁前后群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转移接续,在规划制定、工程实施、搬迁安置等各环节提前谋划群众搬迁后的就业和后续发展,精准对接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业扶持、发展产业等措施,并建立搬迁户就业脱贫台账,逐户对就业人数、就业类型、产业项目等进行落实登记,确保在城镇安置的每户就业一人以上,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大力推广“五个三”经验,全面提升搬迁安置质量。在全省推广惠水试点经验,统筹迁出地和安置地两个资源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和生计保障问题,在创新完善机制上下功夫,让迁出地资源继续成为搬迁户的收入来源,把安置点建设成为新型社区。(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