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新驱动 守住绿水青山

29.06.2015  13:59
  本报记者 韩宗玉

  在本次2015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创新创业引领生态文明主题论坛现场,来自政、学、企等界的专家、学者和高管共聚一堂,纵论创新创业与生态文明结合发展的出路和走向,为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文明建言献策。

  “一定得有新的创新发展方式,一定有新的创业理念,一定有新的突破性,比如说六次产业理论。”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首先发声,“创新创业和生态文明结合在一起,它们应该产生的是化学反应。在人们更为看重精神需求的今天,第五产业是把精神的需求转化成市场定价,把社会公认的社会环保转换成品牌的价值,转换成市场的生存空间。如此,就更需要把产品和企业策划成符合社会生态文明标准,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新的方式来迎接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的考验。

  用创新创业的方式,让创客们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对于创新创业思维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创新举措和商业模式,才能把握创业的先机。

  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企业家、创客各抒己见,从科技创新到生态文明,从成功范例到创新实践,在一场金点子的交锋中频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又要保护绿水青山,又要获得金山银山,是不是理想化的目标?这是与会嘉宾们谈论频率颇高的话题。

  贵州在过去四年中,实现基础总量翻一番,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二五目标。其中,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标,近几年增量、增速均位居全国第一。总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也处于全国前列。全省44条主要河流的达标率在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9%,后者以每年2个以上的百分点持续增长。

  “贵州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从官方得知贵州绿色GDP的成果实践,一些企业家和创客们直言眼前一亮,要来贵州投资兴业、做创客。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从顶层设计来谋划和思考,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即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产业,以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特色山地现代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为标志的现代建筑产业,正在成为贵州新的增长点。

  “运用不同的企业标准、安全标准、生态标准,来进行创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的同步良性互动,找到这种转型之路,找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把这样的生态环境在贵州率先造就出来。”谈及贵州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张来武称自己抱有十分乐观的心态。

  企业界代表也在论坛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总工程师邹结富看来,在“创新创业”这个大形势下,挑战和机会并存,机会大于挑战。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常态,成为社会的潮流,需要企业站在这个产业的高端,去解决产业领域的大事情及系统化问题。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也是一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大众创新期望实现梦想的创客。通过碳排放的交易,既能解决生态文明,又能获得一定商业利益,唐人虎被与会嘉宾盛赞为“把人类对生态文明未来的追求和现实融合的吃螃蟹企业家”。希望政府能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借助社会力量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产生更多的融合创意家,唐人虎说出了众多创客的期盼。

  论坛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自各界的不同声音得以汇聚、沟通和近距离交流。以创新创业引领生态文明,成了与会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的共识,也吸引了众多青年人才和创客们的浓厚兴趣。深化创新驱动与守得住绿水青山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二者和谐发展,既需要我们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同国外的技术进行比对,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努力挖掘和激发出创新动力,利用政策导向和扶持,为创客、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特写

点赞贵州食品云工程

  “论坛中,有说到食品安全的,有说到大数据产业的,我想说下我们贵州省政府的七朵云之一——食品安全云工程。” 论坛发言的代表中,贵州省科学院院长谭红作为唯一的女专家发言,谈及食品安全云工程,言谈中颇有几分自豪和喜悦的神情。

  “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就要形成产业。”谭红从运作模式等方面向与会专家、嘉宾阐述了贵州的做法:首先有产业化的载体,科技人员主动参股、入股,领办食品公司。同时,公司运用了互联网+食品安全检测的新业态,在全国形成了9省市的联盟,形成一个很大的数据池,以贵州大数据产业为基础,把全国食品安全的检测数据放到这个数据池里面。

  随着谭红的解读,大家了解到新业态食品公司是混合制公司,成立了第三方的检测机构专门为企业服务,统一给企业提供创新券,成立不到4个月,就获得了8倍市值的基金。互联网企业阿里、京东等,都可以从这个数据池里面获取数据,形成互联网的产品,同时,食品公司也能利用该项盈利来支撑第三方的食品安全检测。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对贵州的食品安全云竖起了大拇指,为食品安全领域的这一成功做法予以点赞,直言此举不仅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热情,还为贵州省的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驱动创新的示范。



 观点

  朱旭锋(江苏省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能盲目,需要各界努力在机制和环境上下工夫,尤其是围绕环保产业的创新创业,更需注重在发展模式上的种种积极探索。

  要鼓励环保创新创业的金点子,通过设立一些比赛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促成优秀的人才和技术在这个平台上聚集。同时,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创业服务。如请进风投公司投资,配备创新创业的大师,把成功创新创业的人才进行集中辅导,在过程中提升整体价值。像组建环保医院,帮助环境“看病”,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业方向。生态文明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提前防止发展带来的系统毛病。社会各界要共同搭建这样的平台,把好的技术、人才、系统集中到一个平台,促成更多类型的成功创业,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彭司震(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

  生态文明,不应该是一个底线,而应是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源泉,这是另外一个角度,社会各界不应低估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发展空间。

  应对气候变化,单纯只依靠政府层面的监管和行政干预来促成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实现,除了增加行政成本之外,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们不妨考虑借鉴加拿大政府、美国政府等率先制定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标准,政府把生态建设的标准掌握好、提出来,就自然会有企业、技术研发跟上,会有市场跟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提出了,政府政策实施了,就可以利用碳市场这个手段去自行予以调控。政府通过生态的建设、环保的建设,激活生态环保行业的市场,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