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君耗时3年完成7米大方漆器《清明上河图》

16.05.2016  05:31

董文君和他的大方漆器《清明上河图》。

    新华网贵阳5月13日电(通讯员 姜静玮) 5月10日,大方民间艺人董文君耗时3年,完成长达7米多,高60厘米的大方漆器《清明上河图》。

    董文君,贵州省民间文艺家、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其创作的多篇小说、诗歌在《山花》、《星星》等省内外刊物发表。早在2013年4月,董文君在贵州省工程技术学院教授漆画课时,就开始在学院的漆画工作室设计制作大方漆器《清明上河图》。在浩翰如烟的大方彝族髹饰技艺中,他筛选适用的工艺去制稿试样。

    董文君创作的大方漆器《清明上河图》,有黔西北本地随手可拈的朴素材料,有破译传统早己丢失的瓷碗灰底,有隐花的钩漆、雕刻、缕绘、晕染磨显的技艺。

    在这幅大方漆器《清明上河图》中,董文君用普通的瓷碗灰鸡蛋壳镶嵌,在画卷中共绘人物500多个,若隐若现的牛、骡、马60多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隐约可见,古老年轻的大方漆器技法,再现了远古开封人以“上河”为中心郊游踏青祭扫的画面。

    董文君说:“试样必须反复多次试作漆艺所获的磨显效果后再加以运用。运用过程中因漆艺的隐花磨显会突变,所以变得难以掌握,不可预测。经过长期实践准备,具有深厚的雕漆刻线功夫才行。一般雕漆钩线超过20厘米便到顶端,然而,在创作大方漆画《清明上河图》时已突破极限,做到了构图准确无误,隐花工艺雕漆刻线准确无误。

    大方漆器的奢香漆画是黔西北水西地区民间生活用品的附属装饰,座屏、挂屏、挂匾及家具面板上的装饰,装饰工艺有雕花、镂绘、钩填、平涂彩绘,而雕填镶嵌中最为独特的有嵌丝尾嵌,灰底有黄灰、瓷碗灰的运用等。这些工艺,董文君都用在了大方漆器《清明上河图》中。他创作完成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制作时间长达三年零两个月,工序上千道,就是最后的裉工和揩清,工序也在100多道以上。他说,他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在家里制作三四个小时后,再到自己的大方奇石馆工作室去上班;下午回家后,又全身心扑在制作上。有时兴趣一浓,就会熬一个通宵。在这15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创作8个多小时。在创作中,他还深入到凤山、六龙等地,向尚在人世的八旬民间艺人学习。他创作的这幅长达7.38米、高60厘米的大方漆画《清明上河图》,充分运用大方漆器古老传统工艺的瓷碗灰底及嵌花时绘晕染磨显工艺,把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表现得古朴典雅,极富历史文化蕴含,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宋代十二世纪城市的面貌。

    大方县彝族髹饰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己有600余年历史。大方漆器兴盛于明、清两代,最具特色的工艺有满汉全席餐具漆器金葫芦,至今还存列在故宫博物院供游人参观浏览。大方漆器是贵州三宝(茅台酒、玉屏箫、大方漆器)之一,民国期间,大方漆器与扬州漆器并列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解放后,大方漆器工艺喜获新生,产品先后出口前苏联、捷克、美国、日本及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被誉为“世界工艺之花”。近年来,大方彝族髹饰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之一,大方县因此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中国漆器之乡”。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