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如此之美,教育怎能拒绝春天?

06.04.2015  02:25

清明踏青,中华传统,人间美事,多少成年人至今念念不忘小时候老师带队、同学欢腾的春游活动。可如今,清明时节,大好春光,却难得见到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学生安全固然是大事,但足不出户的教育果真“安全”吗?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从健康生态的角度看,春天都是教育不能拒绝的。

连踏青都没了,这样的教育看似安全实则危险

可能有很多学校、老师知道清明节的丰富内涵,也了解春游对学生的好处。但忌于“安全隐患”的考虑,很多学校不敢擅自行动。

因为一旦在踏青活动中有安全事故发生,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再加上现实中存在不少此类纠纷案例,于是,阻止学生踏青就成了教育管理者、学校和教师最无奈的选择。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杜绝踏青安全事故发生的良策。问题在于,不让学生去踏青,并非良策,而是教育者短视的表现,是一种规避责任的消极做法。(马得清:《连踏青都没了,这样的教育看似安全实则危险》,蒲公英评论网)

安全教育,本身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而通过出游,制定完善的计划,排除在出游的过程中的各种隐患,才是学校应该做的。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不是关在笼子里面的小鸟。从人的发展的教育,安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害怕学生出去不安全呢?其中无外乎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没有教会学生外出能保证安全的本事;另外一个原因是官僚主义作祟,一禁了之。官僚主义习惯于采用强权威压,剥夺了学生本应该享受的权益。所以,我们看到了太多“一刀切”的行径。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为了一个小概率的安全事故,为了担心出了安全事故,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剥夺学生的权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推卸安全教育的责任,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圈养学生”,这是比因噎废食更荒唐的事情。(蒋永红:《取消学生春游是官僚主义作祟》,蒲公英评论网)

清明这么“文化”的节日要是不过,传统文化教育还能行吗

近些年,不少学校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但通常是嚷口号的多,流于表面的多;探究内涵实质的少,践行习俗的少。在清明时分,只组织学生扫墓,不开展其他春游活动,就反映出很多学校对“清明”的传统文化理解不全面的问题,错把清明节简单化为“扫墓节”。

清明节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不只是扫墓,还有踏青、郊游和插柳等亲近自然的内容。民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所以,不但我国民间盛行清明种树的习俗,而且清明时节物候条件适宜种树。(吴敏:《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中国绿色时报)

现如今,很多学校都在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却仅仅停留于背诗词、读课文的表面,很少切身体验,这样的学习,实际上是“浅尝辄止”,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笔者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当讲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烟花三月下扬州”“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不少学生却不知红杏、烟花、梨花为何物。不知自然物象,又何以感受物象之美?不知蜻蜓荷花为何物,又何以感受和领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妙境?当然,如果不知物象为何物,格物致知就更谈不到了。(马得清:《连踏青都没了,这样的教育看似安全实则危险》,蒲公英评论网)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主任张思锋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学习好传统文化,有必要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各种形式,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汪瑞林:《两会E政录: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生血液?》,中国教育报)

心态很重要,少些焦虑,多些从容,让教育“适时”发生

清明时节,学生不能出游踏青,不管是因为传统文化教学浅尝辄止,流于表面,还是因为忌于安全隐患,都反映出目前很多教育者不健康的教育心态,过于着急、焦虑。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就职时说到,“大学意味着从容。从容是学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大学要更加关注长远目标,不能急功近利、迷失方向。育人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营造安静宁和的环境。为学要潜心沉思、笃实淡定,耐得住‘衣带渐宽’。从容是洗尽喧嚣后的返璞归真,从容是源自心灵深处的平和与豁达。

除了清华校长的言论,人大放春假的行动,也体现了一种“从容”的教育心态。据报道,该校设置 “春假”是为了鼓励全校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一线,脚踏实地考察社会。

有评论说:大学生虽然有寒暑假,但寒假关乎春节,合家团聚,而暑假炎热,都不太适合出游,且学生集中放假,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交通拥堵令人们的旅游心情大打折扣,而春光明媚、百花盛开,却宅在屋中,令人扫兴,人大春假的别出心裁显然弥补了这个缺憾……这些缘由体现了人大结合教学实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态度。(斯涵涵:《人大春假何时不再羡煞旁人》,南方都市报)

事实上,不光是大学,整个中小学教育都该有这样“从容”的教学态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态度。

说具体一点,学传统文化,就要从容地学到精髓,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文化习俗,就得从容地让学生去大自然踏青,体验清明春光之美,少喊一些口号,多做一些实际的活动。

摆正心态,做足准备,清明“自由行”没有那么难

让孩子能够出外踏青出游,除了学校老师、家长应该具备从容的教育心态外,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家长陪同春游,保障学生春游安全

中小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学校和家长事前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带队老师可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老师和家长一起做好充足的安全应急预案,选定春游线路,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提前踩点,消除安全隐患。中小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有条件的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实行一对一陪同,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安全保障,也可减少学校的安全压力。学生家长广泛参加孩子春游,安全力量会放大很多倍。(曹灿辉:《“家校联手”让孩子享受春游》,蒲公英评论网)

做好医疗、保险保障,把风险降到最低

孙云晓曾跟随日本的小学生一起亲身体验其集体出游,他认为有两大经验可以汲取,“一是把安全预案准备到极致,二是由政府为所有中小学生投保意外伤害险种”,“从交通工具、驾驶人员、出行地点的选择,到学生携带用品、临行前睡眠保证、沿途医疗点、随身医疗包,以及专业安全人员的配备,都非常周到,从预案上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邓晖:《谁让学生春游成了“惊弓之鸟”?》,光明日报)

依赖法律明细各方安全责任边界,让学校不再“怕纠纷

从根上说,这些安全保障措施的施行,还得依赖法律,明确细化学校及校长老师的责任。储朝晖认为,政府要尽快实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学校长期处于模糊的无限责任状态;尽快完善校内外的安全责任法律法规,细化明确学生、学校、家长等各方的安全责任边界;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应定位为安全检查的一个环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活动训练。(邓晖:《谁让学生春游成了“惊弓之鸟”?》,光明日报)

结语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孩子们也正当生长之时,理应走进大自然,感受杨柳风轻、桃李含笑的大好春光。这既是头脑和身体自由生长之需,也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举。认识到位了,准备充足了,那就开始教育的清明“自由行”吧!(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见习编辑田贵兴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