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明明过清明

03.04.2015  14:58


  荷风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扫墓,祭祀先祖,慎终追远,聊表思念,明净心志,饮水思源,缅记先恩,启迪后人,亲情延绵,感恩现在,呼唤孝道,通过祭奠先人,怀念亲人,感念人生,这是表达中国式亲情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沿承至今,特别温馨。

  3月28日、29日两天,贵阳市12家公墓共迎来6万多名市民集中祭扫,人们趁周末休息邀约亲朋到公墓缅怀逝去的老人,为倡导市民低碳祭扫,各家陵园分别准备了鲜花和盆栽,对市民携带的香蜡纸烛等禁入墓区的物品予以兑换或寄存。当天,全市公墓共免费发放鲜花11545枝。

  献一束花、唱一首歌、朗诵一篇祭文,开展社区公祭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家门口用文明、环保的新方式祭奠逝者、寄托哀思;节地葬、海葬、壁葬以及树葬、草坪葬等新式生态殡葬不断涌现,渐渐成为殡葬新风尚。清明节呈现了时代新风尚,值得叫好。

  社区公祭,免费向居民发放鲜花、设置“思亲墙”,人们将自己想对逝者说的话写下来贴在“”上,人们将逝者的照片摆放在公共案台上,对逝者唱他(她)生前喜欢听的歌,朗诵诗文,表达哀思,省去了清明“上坟”时的车马劳顿和路上的颠簸,避免呼吸烧纸的烟尘,也没有忍受震耳欲聋的炮声。不烧纸、不焚香、不放鞭炮、不污染空气,这种形式,文明环保又时尚方便。

  踏青遥祭,不但体现出移风易俗、追思先人、简朴为本、热爱自然、重视环保、文明祭祀等清明新理念,还充分达到了清明“敬祖、尽孝、和家、平心、传承”的情思,彰显了绿色、生态、和谐的清明节内涵,值得倡导和称道。

  曾经,清明节祭祀的习俗演变不文明,除了焚烧纸钱外,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商品也不断升级换代,品种已不仅仅限于纸钱、纸质服饰。变味的祭祀与现代社会文明背道而驰,不仅造成财物浪费、污染环境,甚至引发山火、危害公共安全,也助长了封建迷信,败坏了社会风气,让清明节回归文明,清清明明过清明很有必要。

  眼下,环境质量越来越不容乐观,雾霾以及其他的空气污染使得空气质量下降,呼唤“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成为政府和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呼唤“低碳祭扫”就成了文明祭祀的关键诉求,文明祭祀越普遍,清明节就会更加的清爽。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在清明节祭祀的时候,不妨给墓园种植一颗自己心仪的树苗,采用环保、自然的方式表达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和良好愿望,“鲜花拜祭”、“种树拜祭”等绿色殡葬,既可象征“重生”,也可以节约资源、安全方便、美化环境、寄托哀思。不仅纪念了先祖,还对生态建设做出了贡献,一举多得。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本身就是一个蕴含希望、生机的季节。阳光之下、青草之上,生者蓬勃的生活姿态,当是对逝者最恰当的告慰。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讲一段往事”等健康时尚的方式来追思先人,告别祭祀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营造文明祭祀的社会氛围,用科学、健康和环保的形式表达,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不烧纸钱让空气更洁净;不放鞭炮让环境更安宁;保持清洁让大地更生机。

  让我们在“清明节”时追忆先人们的美德,但感恩和怀念何必只在清明节,我们自己对于先祖美德的延承行动才是献给清明节的最温情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