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发展农村电商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

20.05.2016  18:09

与会人员考察清镇市诚信电商县级运营中心。

村民在“农村淘宝”站选购商品。

    核心提示

    5月13日,全国首批返乡创业试点县发展农村电商启动(培训)会在清镇市举行,国家发改委就业和分配司前来指导工作,全国27个省市发改委及90个试点县负责人到清镇市观摩考察。

    近年来,清镇市在全力打造“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进程中,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助推器”,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作为实施“大扶贫”和“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的重要载体,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目标,全力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百姓生活深度融合。

    去年10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入驻清镇,为该市发展农村电商注入新的“血液”。在大力推动农村淘宝项目的过程中,清镇市返乡农民工异军突起,纷纷回到家乡,凭着在外打拼的丰富经验和广阔视界,投身于农村电商发展。

    创业故事一

    余海波:让苗乡腊味走四方

    在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新厂村,村民余海波从年前一直忙到现在。这几天,他在“淘宝服务站”一边帮村民“抢单”,一边为订购“黔清牌”腊肉的客户“下单”,有时电话接都接不过来。

    余海波办的“新厂村农村淘宝服务站”,是清镇市目前与阿里巴巴合作的76个“村淘”站点之一。去年10月,通过考试筛选,余海波成为数百名竞争者中的幸运儿,现“掌管着”新厂村方圆几公里的“村淘大业”。

    “现在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这给我们搞活农村电商带来了机遇。”余海波说。

    2006年,余海波大学毕业,通过考试进入贵州青酒厂,曾任天津片区经理,年薪达30万元以上。2011年,他辞职创立了一家酒业商贸公司。但由于对政策环境预估不足,导致首次创业受挫。

    看到农村电商兴起后,他决定返乡创业,参加了“村淘”合伙人招募考试。

    村淘站开业后,余海波特地跑到北京、深圳等地学习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等相关知识。为让村民感受“网购”的神奇,他常常拿着平板电脑,带着无线网卡,走村串户,了解村民欠缺的物品,然后按需推荐物美价廉的网上商品,并热心送货到家。一来二去,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目前,余海波团队为村民下单送货400多次,交易金额达35万余元。

    “光靠‘买进来’是不行的。”余海波想着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将家乡的土特产卖到全国去。说起家乡的土特产,余海波首先想到的就是苗家正宗烟熏腊肉、香肠。很快,他带着自己的电商团队,在新厂村建起3000余亩牧草种植及生猪饲养基地,与1200多户农户签订了生猪天然喂养协议,并组织专人进行屠宰、烟熏、加工包装后通过网络销售。

    余海波在淘宝网站注册了自己的腊货网店,在天津、深圳等地建立了代理销售网点。今年1月,余海波的团队就售出近2万公斤腊货。在阿里巴巴首届年货节评比中,新厂村获得“贵州百强村”荣誉称号。

    创业故事二

    王常友:用心练就“百万英雄

    今年年初的阿里年货节,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村淘”合伙人王常友的站点,销售额超过百万元,他成为全国36位“百万英雄”之一。

    今年28岁的王常友,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先后在轮胎厂当过工人、在建筑工地干过临时工、当过送水工。去年10月,清镇市招募“村淘”合伙人。王常友得知后,进行多方了解,最终鼓起勇气参加了招募考试,并幸运地成为清镇市首批“村淘”合伙人中的一员。

    去年12月6日,右二村“村淘”服务站开业,销售业绩一直名列清镇全市前茅。王常友认为成绩取得的关键在于:真情换真心,服务聚人心。“只有服务好了村民,村民才会相信我、支持我。

    王常友谈到,村淘站开业之初,他也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有一次帮村民买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当他带着安装师傅去到村民家时,发现村民家里没有安装水管,热水器装上也没法用。看着村民不高兴了,王常友便找来一位安装水电的朋友,免费给村民接通水管。村民很高兴,当即表示,他家以后需要的东西,都到王常友那里买。

    对于阿里年货节取得的“百万英雄”称号,王常友感触颇深:“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年货节期间,他所在红枫湖镇的10个村淘站合伙人组成了“红枫冲锋队”,抱团宣传,抱团发展。“一群人一起宣传,影响肯定比一个人的大得多。有些商品须购买一定数量才有优惠、赠品,我们联合买,得到的优惠和赠品大家共同分配。

    经营“村淘”近半年,王常友总结出了自己的经营之道:“一是要早出手,多囤货。年货节前,王常友通过了解市场,认为棉拖鞋可能是村民普遍需要的货品,于是他囤了1000双,年货节开始后的第二天,拖鞋就销售一空,再想进货,产品已经售罄。

    “二是要走出去,找市场。”王常友说,“好酒也怕巷子深”,在积极参与阿里“大篷车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的同时,王常友主动出击,到附近超市、小卖部,推销“村淘”的优惠商品,和商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营销,利润共同分享。

    创业故事三

    陈鹏飞:“村淘”圆了团圆梦

    33岁的陈鹏飞,家住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新寨村,也是“村淘”合伙人,网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清镇市“村淘”合伙人中的佼佼者之一。

    10年前,陈鹏飞南下广州,与销售结下不解之缘,时常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那时的他,想着这就是他的精彩人生。

    难得一次回家过年,看着头发花白的父母和渐渐长大的孩子,陈鹏飞心里的酸楚越来越多。他不得不正视、反省自己:如果有一天青春不再,自己该怎么办?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返乡。

    回到家乡,陈鹏飞最初想做的是农业。一年的时间里,陈鹏飞通过家庭种植,慢慢地带动身边的村民种植蔬菜。“正在我准备大面积种植水果引导村民们一起转行时,村里的一条条标语击中了我的神经。”陈鹏飞说,“村淘”、“阿里”、“电商”……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太及时了。

    成为“村淘”合伙人后,陈鹏飞制定了自己的工作计划,走村串寨到乡亲们家里宣传和动员。去年12月6日,陈鹏飞的村淘宝服务站正式开业,他通过不断走访、宣传、服务,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取得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与信任,村淘越干越顺利。

    在陈鹏飞看来,挨家挨户地走访,不但了解了村民们的酸甜苦辣,也能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次为村民订购商品,帮村民安装、调试家电,总能得到乡亲们的赞许。

    “回乡创业,不但照顾到家人,也服务了乡亲,心里总算有了归宿。”陈鹏飞感慨。

    采访手记

    据统计,目前清镇市电商从业人员突破3000人,招募“村淘”合伙人247名,返乡农民工成为主力军。清镇市返乡农民工何以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主力军?除了他们外出务工见过世面并有一定经济基础外,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是主要原因。在清镇,返乡创业有支持、有平台。

    ——创业有支持。清镇市财政配套20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1500万元中央资金用于支持电商产业发展。出台了《清镇市电子商务进农村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开设的“村淘”服务站点,年交易额首次突破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奖励;将电商企业作为微型企业纳入“三个20万”扶持政策,已有3家电子商务企业取得扶持资格;通过开展诚信评定,对“村淘”合伙人发放诚信贷款320余万元。此外,培训电商干部、返乡农民工、待业青年等14000余人次。

    ——创业有平台。清镇市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贵州电商云、四川网贸、杭州常春藤等32家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合作,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已建成“县级运营中心—9个乡镇农村电商服务中心—177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的立体物流流通网。同时,联手菜鸟物流开拓出3条电商物流线路,连同邮政原有线路,行政村物流覆盖率达80%以上,新架设村级农村电商网点基础网络宽带281.27公里,已开业的80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点全部通网(含无线)。清镇市还依托“诚信清镇”建设,全力打造“诚信电商”,发挥好商务、市场监管、公安、通信等部门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监管职能,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开放、诚信的电子商务网络。

    如今,清镇市依托农村电商发展,已基本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金融不出村、创业不出村”等“六个不出村”,为农村特色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群众享受到更周到的服务,加快了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步伐。(胡俯茂 记者王太师)

[责任编辑: 庞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