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红湖村:转产“转”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路

16.07.2015  10:59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16日电  “现在政策好,只要适时调整观念,不愁没致富路子。光是农家乐每年就能挣二三十来万。出租合伙买的三台挖机,一个月也有两三万。”昨日,在清镇市红塔社区红湖村湖畔山庄,彭祥东一边招呼着家人给客人上菜,一边给笔者介绍他的“致富经”。

    近年来,清镇市红塔社区红湖村紧紧抢抓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机遇,立足紧邻城区、工业园区和地处红枫湖畔及307省道的区位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把运输业、汽修业、工程施工和旅游业作为四大主导产业,激发了生产经营的活力,提升了本村经济实力。截至目前,红湖村人均收入超13000元,贫困家庭数为零,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村里像彭祥东这样的致富能手,不在少数。

    红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启学年近古稀,村支书“工龄”达40多年之久。他与村两委靠着一步一脚印的奋斗,带领村民从吃上饱饭到发家致富。回顾红湖村这40来年的变迁,他不无感概:“红湖村的致富路是靠转产,一步一步‘转’出来的。

    红湖村位于清镇市西南面,东与塔山村相邻,南傍红枫湖,辖姬昌、田坝、堡子、滴澄等4个村民组,总人口3093人。上世纪70年代后期,红湖村后的烟灯坡盛产重晶石矿,为此,红湖村委办了开产证,带领村民开采重晶石矿增加家庭收入。期间,村里还用经营矿山挣得的钱,在辖区内相继开办了两个加油站、一所小学。不过好景不长,十多年的翻挖开采,导致烟灯坡水土流失严重,许多采矿坑道甚至深达10多米。上世纪90年代初期,烟灯坡矿山被有关部门下令关闭,同时,启动了荒坡治理工作。

    红湖村紧挨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离开矿山后的村民,盯上红枫湖的商机。“当时村里大多数村民都在湖里谋生计,搞养殖、搞旅游、搞农家乐,场面异常火热。”王支书回忆道。

    当然,这样的“火热“也给湖区生态带来了破坏。从2007年开始,贵阳、清镇两级政府加强红枫湖保护管理,沿湖区域化工企业不能引进,畜牧养殖业不能发展,依靠化肥的传统农业更不能在沿湖地带种植。再加上,随着红枫电厂、贵州电力学院、滴澄关码头等单位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红湖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加上生态保护实施退耕还林,村民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失地农民。红湖村的发展因此陷入“低谷”。

    面对逆境,红湖村两委“跳出土地”谋发展,立足紧邻城区、工业园区和地处红枫湖畔及307省道的区位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把运输业、汽修业、工程施工和旅游业作为四大主导产业,激发了生产经营的活力,提升了本村经济实力。

    同时,由村委统一组织,将全村零星的土地种植经果林136亩,年产值80万元;把较为集中的20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3户个体经营户,种植反季节草莓80亩、茨菇和莲藕100余亩,年产值500万元。

    此外,借助红枫湖的生态影响力,红湖村委带动村民搞起旅游服务。9户村民购买游船20艘,挂靠红枫湖游船运输公司,通过联营联运发展红枫湖水上运输,年接待游客1.2万人,创收200万元。引入资金修建了红枫湖旅游度假中心、枫叶山庄,发展农家乐8家、旅馆2家,年接待游客5万人,创收800万元。除此之外,还以村民自愿选择、联合发展的思路,统一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实现规模经营,建起了红湖工程施工队、红湖运输队、红湖装修队等。

    目前,红湖村民在辖区内从事各类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有191家,其中,运输类54家、汽修及零配件52家、百货购物26家、工程机械16家、食品餐饮13家、旅馆2家,其它经营户28家。引导有实力的农户购买挖掘机、装载机60余台,用于工地、矿山,发展汽车运输业40户,支持20户从事船舶旅游产业。通过师徒关系、合伙经营、个体经营等方式,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人……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红湖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贫困家庭数为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村里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10多万元为村民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解决了失地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