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打出农村电商发展组合拳

04.04.2016  04:50

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点、全省电子商务“先锋县”、省内第一个线上交易销售额过千万的“村淘”示范县……去年来,清镇市电商发展红红火火,成了全省电商界的“明星”。

在发展中,清镇市升级物流与宽带、建立农村电商生态圈、打通金融通道,走出了一条既解决“黔民就业”又解决“黔货出山”的农村电商发展之路,为全市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升级物流与宽带

补齐农村电商短板

提起电商,红枫湖镇右二村村民唐天琴的最大感受是“方便”。“过去在网上买了东西,还要花15块钱车费到乡里取货,来回都要半天时间。”现在,她不仅能在家门口的“村淘”服务点拿到网购包裹,还学会了网上充话费和交水电费。

物流与宽带这“两条腿”,曾是困扰清镇农村电商发展的短板。电商基础设施跟不上,就无法统筹分布分散的电商,配套行业的触角也无法伸向乡村。

想要富,先修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电商。现在我们修的不仅是平面的路,还有‘立体的路’。”清镇市商务局局长、电商办主任蒋景泉说,清镇已建成“县级运营中心——9个乡镇农村电商服务中心——174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的立体物流流通网,联手菜鸟物流开辟了3条电商物流环线,还结合“小康讯”完成9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和64个行政村宽带“村村通”工程的接入。

转观念服务“村淘

建立农村电商生态圈

是村民们帮我找到了有特色的网货。”正是老乡的推荐,右二村返乡创业的王常友才知道,村里的特色小山椒已达到了年产2000万斤的规模,镇上的绿茶“红枫山韵”还夺得贵州斗茶大赛“茶王”……如今,这些山货经过质检、包装等工序,实现了在网上的销售。

村里过去也尝试过开网店,但大多数村民的态度是不信任的。”王常友发现,村民只有先从网购中尝到“甜头”,才会放心地拿出山货做电商。从“触网”购物到“触电”卖特产,村民的观念在转变。

发展农村电商,不仅村民要转变观念,干部更需要。”蒋景泉说,“一开始,我们把发展农村电商想得太复杂,什么都要管。后来发现政府要做的其实就是服务。

蒋景泉认为,清镇市并没有把交易额作为衡量农村电商发展的唯一标准,关键是找到了“黔货出山”与“网购进村”的联系,既挖掘乡村潜在的巨大消费力,又找准了网络售卖特色农货的方法。

去年底启动的网络“年货节”,清镇市成为全省的最大赢家:线上交易GMV(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居华南大区第一,全国第五。

业内人士曾指出,目前的农村电商市场,最缺乏的是完善的电商生态。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深耕”:除了持续投资,还有时间和耐心。

打通金融通道

创新农村电商模式

如果不是这次‘年货节’,我们哪里会知道诚信也可以‘换钱’。”清镇市麦格镇新厂村淘宝合伙人余海波说,村里的每位淘宝合伙人都有一个特殊的“档案”,上面记录的不是成交额、不是订单数,而是每个人的诚信记录。

翻开清镇市村淘合伙人诚信评定档案,合伙人帮助村民下单、送货等数据,都将以诚信加分、失信扣分的方式进行动态管理。

如果诚信等级高,合伙人无需提供抵押担保就可以快速办理贷款。靠着诚信经营,在清镇市政府的指导下,余海波和附近新寨村的合伙人陈鹏飞,就在“年货节”期间各贷了十万余元用于进货。

这个金融通道被打通后,既为合伙人资金周转提供了保障,也逐渐让大家认识到诚信交易的可贵。”蒋景泉说,目前,清镇农商行、兴邦银行共为“村淘”合伙人发放诚信贷款320余万元。

除了政府的金融创新,王常友还想到了“农村淘宝+乡村旅游”的点子。看到今年因赏花而井喷的游客,他想尝试在网上推出农家乐一站式旅游服务。最近,王常友已经把村里的优质茶叶、土鸡蛋、小山椒等特色农产品整合到了右二村“村淘”服务点,让来红枫湖景区的游客有更多选择。

本报记者 牛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