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六种模式”走出“强村富民”多元化路子

22.08.2014  22:36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22日电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湄潭县把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作为走好群众路线的关键步骤,不断拓宽了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走出了多元化的村级集体经济路子,稳步推进“富民强村”建设。

    “三资转换”型。利用村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截至2014年6月,全县54个村制定了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计划,39个村取得了实效,积累村级集体经济470余万元。洗马镇在2001年原有的20个小村的基础上合并成现在的6个大村,存在着很多闲置的资产,长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村通过调研并按照相关的程序对资产进行了整合,处置了原有的村级办公楼、出让了原有的集体建设土地等,将自身的各类山林、集体闲散土地、集体资产、河流、山塘等资源采取出租或者承包等方式进行盘活,抢抓政策机遇对集体山林和土地对接退耕还林政策,极大的盘活了村级资产,目前,6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均在12万以上,总量超过200万元。

    “土地流转”型。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根据依法依规、自愿、有偿遵循平等协商的原则,农户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村委会转包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大户等,收取20-50元/亩/年的服务费用,目前,全县70余个村走上“村+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围绕全县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商品蔬菜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1.65万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黄家坝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民可以通过中心免费发布出租或寻租土地的信息,为供求双方搭建起了一个对接交流的平台。土地流转实现依法、有序、规范。同时,农民土地流转后不仅能获得每亩600-800元/年的流转租金,还可以获得每天1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村级服务”型。截至2013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突破40.33万亩,投产茶园32.5万亩,给村级发展集体经济带来了商机。通过为茶商和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物业管理等服务,近年来,全县投入资金上千万元,在各村建设茶青交易市场21个,每年给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入100多万元。复兴镇随阳山村距县城40公里。由于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典型的省级贫困村,2009年以前,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为零。通过多年努力,全村茶园面积达13000亩,户均9.1亩、人均2.4亩,现有茶叶加工厂4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茶叶综合产值近亿元,成为贵州省第二大茶叶专业村(第一为湄潭县核桃坝村)。2009年,该村修建了占地300余平方米的茶青市场,当年就回收承包费7.6万元,茶青市场的建成,规范了茶叶市场交易,吸引了更多的茶商,从而增加了茶农的收入。目前,该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