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2.07.2014  12:14

湄潭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魏在平

    党的十八大作出“五位一体”总体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近年来,湄潭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为先、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总抓手,坚定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建设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养生休闲胜地,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湄潭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县”、“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等称号,生态文明建设为湄潭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04亿元,同比增长21.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0071元和7975元,分别增长16%和17%;预计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4.8%。

    一、 着力创新生态机制,提供组织保障、制度规范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根本要靠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近年来,湄潭县创新建立生态建设领导、投入和规划等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四家班子有关领导为副组长、52个部门(单位)及15个镇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考核责任制。

    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将生态建设资金的预算安排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争取国债资金、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方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近三年以来,建设重点生态项目57个,投入资金30多亿元。

    三是创新规划引领机制。制定《湄潭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县建设的决定》等规划、意见,配套完成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旅游业等子规划,形成总规与子规的相互统一和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助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节约集约,人与自然、产业经济的合理布局。

    二、着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推进湄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立足湄潭农业大县实际和生态良好优势,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着力推动农业工业化,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一是做大做强绿色农业。规划建设茶叶、稻鱼共生、烤烟、精品水果、蔬菜等“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快发展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茶产业,生态茶园面积达48万亩,涉茶规模企业25家,2013年茶产量达3.01万吨、产值21.1亿元、综合产值41.2亿元;建成优质烤烟基地7万亩,年产烟叶14.96万担;建成优质稻基地20万亩、稻鱼共生基地2万亩,“湄潭翠芽”、“兰馨及图”、“茅贡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依托“中国茶城”和现代粮油仓储物流中心,打造“覆盖黔北、辐射西南”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带动农产品加工、储存、商贸运输等行业发展。

    二是做深做精绿色工业。按照“绿色工业平台、城市建设新区、区域发展中心”理念,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规划建设18.76平方公里的遵义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园区以茶、米、油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同时积极发展光电产业和生物科技,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园区2011年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入园企业达86家,投产6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3亿元,年均增长58.4%,解决就业6000人,辐射本县及周边产业基地100万余亩。

    三是做响做亮绿色旅游。立足自然生态、新农村建设、浙大西迁历史文化、茶文化等资源和文化优势,以“2554”(2个5A级、5个4A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中国茶城、中国茶海、国际温泉度假城、象山茶博公园、仙谷山旅游小镇、10公里滨河景观等36个重点旅发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景点,着力打造“云贵小江南•天然大公园”、“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最美新农村”等旅游品牌。2013年,湄潭成功承办第二届遵义旅发大会,全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