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媒点赞: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的“贵州样本”

15.01.2016  13:00

    

    全国网络媒体记者们在威宁县迤那村了解农户种植中药材脱贫情况。

    贵阳网消息 近日,“脱贫攻坚看贵州”全国网络媒体首次‘“走转改”活动启动,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的媒体记者兵分两路,活动前两天,走进贵州毕节、六盘水、遵义、铜仁等地,实地采访,亲身感受贵州脱贫攻坚的亮点、做法。采访中,贵州创新扶贫机制、问需扶贫、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干部群众精气神十足、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种种做法收获了他们的频频点赞。

    “贵州脱贫攻坚的成果让人惊叹,所付出的努力让人敬佩。”谈到两天的采访,新华网记者雷东瑞感触很深。一路上,雷东瑞采访本和笔不曾离手,认真观察记录着采访途中的故事。“贵州生态环境脆弱,却并没有为了发展而牺牲掉环境,选择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道路,生态理念值得推广宣传,能看得出地方政府做出了真真切切努力,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雷东瑞说。

    在凤凰网记者陈芳看来,毕节留守儿童是全国都关注的问题,贫困是主要原因,采访中感受到了毕节市扶贫思路的清晰,通过产业精准扶贫,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逐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每一次来毕节都有不同的感受,变化之大让人惊叹。现在不少县里都建了新区,新建了不少楼房,整个县城感觉越来越现代化了,这与脱贫攻坚是分不开的。“在我看来,真应该为贵州的扶贫工作‘点赞’。”陈芳说。

    落户六盘水市的中国网络菜市场运营总部。通过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计划将六盘水市打造成全国第一个数据农业、智慧农业、电商农业、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示范市推向全国。图为记者在现场采访。

    对于国际在线记者王悦阳而言,沿途的采访,让他深深感受到贵州交通建设的不易,为了让更多贫困户脱贫,地方政府在机制上的创新必不可少。有些地方的扶贫搞的是老一套,政府是“剃头的刀子一头热”,比如免费发放种子和树苗,农户却并不买账,既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又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没能真正尊重群众意愿是最主要的原因,贵州扶贫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大水漫灌转向了精准。以七星关区为例,通过制定“一市五金多套餐”,让贫困群众“点单”、政府“配菜”,真正做到“问需式”精准扶贫,因户施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解决方案,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

    中国网记者张艳玲认为,能不能脱贫致富,党员干部是关键,为了脱贫攻坚,贵州政府也是“蛮拼的”,地方干部的精气神也让人眼前一亮。

    “来贵州采访之前也做过不少功课,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来之前心里也在犯嘀咕,也不知道基层实际落实情况怎么样。通过这两天的实地采访,感觉贵州的基层干部真的是蛮拼的,很了不起。”张艳玲说。

    贵州的基层干部对于扶贫精神理解很深刻,而且还结合地方特点做了拓展,理解到位、措施到位,在精选扶贫对象,扶贫措施上让人印象深刻。“采访中,我们发现基层干部深深知晓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农村的发展情况。大到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地,小到农民养牛养鸡的毛利,都如数家珍脱口而出。这样一心扎在农村,踏踏实实为民做事的基层党员干部,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报道。”张艳玲说。 记者 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