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接地气 找灵感

09.12.2014  22:14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安徽省组织了千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体验,让文艺工作者沉下去、让作品质量长出来。近日,记者也跟随采风小分队,实地感受了一回。

在蚌埠市怀远县镇南村的一户人家,前来采风的舞蹈家邓晓焰和村民热热闹闹地跳起了花鼓灯。在淮河流域,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文艺活动。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规规矩矩的学院派比起来,村里这70多岁的老奶奶跳的可是另有一番味道。舞蹈家邓晓焰说:“她们跳起来了就是由心而发,随心所欲,花鼓灯是让百姓很快乐的一个舞蹈活动。

邓晓焰所在的安徽省舞蹈协会正在策划一个新剧目,要展现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最近一个多月,他和创作团队已经多次下到村里,一是体验民间艺人们表演花鼓灯的原始风格,另外也要了解最一手的细节故事,丰富素材。

不仅仅是舞蹈家们,从11月初,安徽省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拉开序幕以来,来自文学创作、音乐、摄影、美术等各领域的艺术家们都纷纷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表示:“到现在为止,安徽已经下去1300多人,组织了20多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20多个人下到基层去。

在田间地头、在工厂矿区,鲜活的一手资料给了艺术家们不同的创作灵感。作家潘小平正在创作一部反映淮河流域农民生活变化的电视剧本,这已经是一个多月来她第5次来蚌埠农村采风了。这一次,她还专门选了镇北新村的妇女主任家。

潘小平说,过去的不少剧本往往都是编剧在宾馆里写出来的。这样的作品可能矛盾冲突也很激烈,也很吸引人眼球,但离真实生活却有些远。而真正深入基层后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引起更大的共鸣。跟妇女主任聊得投机,她干脆进厨房帮着和起了面、炒起了菜,打算吃住在人家了。

艺术家们亲自来到家里,了解自己的真实生活,并可能把它反映到各种作品中去,这让当地的很多百姓都觉得很新鲜。而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这一次又一次的田间地头之行也让他们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作家季宇告诉记者:“现在很长时间不能够深入,农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再写农民作品就感到捉襟见肘,生活不够了,这一次下来我就感到学了很多东西,弥补了很多东西,对我的创作非常有好处。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据了解,安徽省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在此次活动结束后,还将把经常性采风与长期驻点、定期挂职结合起来,让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形成机制、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