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7·16”特大暴雨:贵阳坚守城市防洪底线

21.07.2014  12:31

  受灾当日,消防战士赶往低洼水淹区。

  7月16日,在宝山南路上,群众主动站在下水道口守护,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路过安全。

  7月16日,油榨街与宝山南路交汇处,贵阳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正在对积水严重地方进行排水。

  7月18日,暴雨过后,环卫工人与省军区官兵在军区附近清理淤泥。

  7月15日至7月16日24小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使城区多处水淹告急。我市各级部门迅速形成防汛救灾的强大合力,不少水淹处数小时后完成排洪。

  近日,记者再次回访城区地段,市民生活恢复正常。“7·16”特大暴雨,贵阳坚守住了城市防洪底线,这不仅与我市在西部城市排名靠前的长达1910公里的城市排水管网相关,也与有关部门提前做好的防汛预案、机制密不可分。但43处城市积水,让我们也看到了城市管理的“软肋”。

   ■汛情回放

  雨量超过1996年7月那一天

  当日,贵阳24小时201.7毫米的降雨量,早已超过了1996年7月的197.3毫米,南明河作为排洪主通道,水过滨河步道(警戒水位),全市共有43处积水区,当中有9个“重灾区”:火车站附近的鸿通城、甲秀南路阿哈水库调头匝道、白云南路白云公园门口,水深处人车不能行……

  贵阳市5大水库在16日全部超过汛限水位……当天即对阿哈水库和花溪水库进行开闸泄洪。

  “15日20时至16日20时,白云(197.6毫米)、清镇(281.3毫米)、贵阳气象观测站(201.7毫米),24小时雨量均突破本站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市气象局相关专家介绍说,全市累计雨量普遍在100毫米以上,最大累计雨量为清镇站街的409.3毫米。

  据贵阳市减灾委办公室、市民政局统计,“7·16”特大暴雨已致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近4.95亿元。

   ■回访篇

  鸿通城:已基本恢复营业

  洪水过后第二天,记者回访看到,鸿通城二七小吃街的店面,已经基本恢复营业,人来人往,街道上已经看不出洪水淹没的迹象。一位小女孩正在清洗水浸过的物品,地下通道正在“轰鸣”的抽水声,仿佛告诉大家曾经发生过什么。

  二七路小吃街干货店店主陈伦亮回忆:“那天晚上雨稀里哗啦地下了一整晚,第二天早上八点多,雨越下越大,路面就开始涨水。”他说,那天涨水很快,一下子灌到店里来了,门都不敢开,虽然有防护措施,还是有一部分商品被水浸湿,还好大家的损失并不大。

  20日早晨,记者在鸿通城地下通道附近看到,抽水工作依然在正常进行中。记者看到,水位已经很低,几乎可以看到地面。

   黔灵山公园通道:市政人员24小时排水忙

  7月18日,记者来到受灾比较严重的黔灵山公园地下通道,看到市政工人正在紧张排水,“从17日下午开始,六台抽水机24小时在此,不间断抽水,估计需要三天的时间。”一位李姓现场负责人说。从入口处看下去,整个地下通道依然泡在洪水中,行人们只有小心避让着横穿马路。

  保卫值班人员罗军回忆说,7月16日当天,洪水从公园方向直灌入通道内,他们几位值班人员一边向主管部门电话报告险情,一边抢救监控器、抽水泵等物资,两个小时不到,洪水已到了电梯入口处。现在工作人员分成两班,坚守在每一个入口处,确保市民不要误入通道,避免危险的发生。

  20日晚记者再次连线现场负责人,他说通道的抽水工作接近尾声,马上进行清理淤泥、打扫卫生、连接线路、恢复照明等善后事项,估计两、三天后,可恢复正常通行。

   东笙巷居委会片区:早预防 严管控 居民安然渡汛

  “我们辖区在16日的大雨中,安然无恙。”7月19日,西湖社区东笙巷居委会支部书记先兰英告诉记者说,0.5平方公里、5200名居民未受到暴雨的影响。

  她介绍说,当日居委会10多名委员,冒雨在划分好的各自网格内,巡逻、值班,监控暴雨雨势、山体险情等,做到有险情及时报告,确保万无一失。“宝山路1号、19号是低洼、平房院落,是大家重点盯防的地段。”她介绍说,汛期到来之前,居委会做好了预防工作。对上述地区提前进行了下水道疏通、扩容施工,同时东笙巷、宝山路10号等多个地段、院落也进行了下水道、化粪池的清理,确保整个辖区不留死角。

  “依然不敢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先兰英和全体委员们天天驻守在居委会值班室。

   观山湖区:400公里雨污排水管网 确保核心区域无内涝

  在“7·16”特大暴雨的考验中,观山湖区核心区域未出现内涝之灾。“这得益于完善的市政雨污排水分流系统。”观山湖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人胡连书说,新区在建设之初就按照现代化大型都市的标准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城区每条主干道建设时都设计有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不仅环保,也能使集中的降雨能迅速被排走。

  据了解,观山湖区1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里,整个雨污排水系统由总长度接近400公里的雨污排水管网、11700座检查井、10095座进水井和34公里长的排洪大沟所构成,几乎覆盖了城区所有道路,具备了强大的排水功能。

  同时,当日观山湖区市政部门提前做好了应急准备,出动抢险人员460人次、大型排洪水车和大型水泵等机型148台次,及时开展清淤、抽水作业,确保主城区未出现内涝。

   ■行动篇

  大雨检验贵阳防洪抗汛能力

  大雨刚开始下,城区防汛指挥部就立即启动了防汛工作预案,各成员单位立即组织人员、车辆对防汛责任区域展开不间断巡查、应急处置工作。

  市政工程处排水所则兵分七路,巡查延安路、中华路、北京路、头桥至三桥等道路。“我们拉开了路上的检查井、下水道盖板,尽快排水,并守在当地防止行人坠入。”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针对水库,贵阳市有一套防汛指挥信息化调度系统,通过电脑屏幕就能实时监控各大水库和河流的水情。大屏幕前,市防汛救灾应急指挥部把南明河水位,不超过甲秀楼桥面作为调度目标,实行错峰泄洪。据悉,16日阿哈水库泄洪流量约30多立方米/秒,花溪水库泄洪流量约18立方米/秒,实现水库安全与城市安全的动态平衡,大大减轻下游行洪压力。

  汛期到来之前,相关单位联手作战,检查水库水电站、尾矿坝、学校、垃圾填埋场等,整合社会资源,提高防范能力,并根据汛情及时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指导地方防汛工作。同时相关专家举办防汛抢险专业应急队伍业务知识培训,为进一步做好防汛抢险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民政部门迅速开展了核灾救灾工作。工作人员通过细化落实灾害应对和救助各项措施,不漏报、核实公平公正,上级拨付的救灾物资到位等应急值守,灾情检查不留安全死角和隐患,下拨1000万元救灾应急资金、70顶救灾帐篷和1100床棉被到各区(县、市),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得到及时医治,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如何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气象部门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气象预报必须精准,这样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信息,以做好应急预案,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期间,市气象局与国土、水利、应急办等各政府相关部门形成联动,第一时间将雨情和最新预报预警信息通告对方。通过公交车载电子显示屏发布气象预警信息,让市民防范暴雨,合理安排出行;通过交通广播电台连线,告知公众注意防范暴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等信息;通过交通和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发布暴雨预警和降水预报……

  朝阳桥地下通道5台水泵抽积水、市西路30名环卫工人抢险、鸿通城、黔灵山公园及时封闭地下通道、消防战士解救被困村民、黔春路橡皮艇救人……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抗灾救灾行动,使市民很快渡过了灾害困难。

   找准薄弱环节 查遗补漏

  “这次暴雨是事隔1996年那次暴雨十余年后,对贵阳抗汛能力的大检验!这次雨量超过了1996年7月的那场暴雨,但是受淹状况没有那年‘老火’。”城区防汛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记得1996年,遭遇强降水后,甲秀楼桥面水深一米多,水漫上了旁边的马路,西湖路的水深甚至达到1米。喷水池华联商场、大十字服装城全部进水,水可以没到胸口。而这次,南明河甲秀楼河段的水位没有上桥,大部分地方的积水能在数小时后消退。

  这次暴雨对城区防汛指挥部来说有两大发现:其一,十余年来贵阳市多项抗洪防洪措施,起到明显成效;其二,43处积水也暴露出当前排洪的薄弱环节。

  这位负责人解释说,十余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贵阳市多次对南明河整治,使南明河行洪能力不断加强,是我市排洪的主通道。除此而外,我市加强退耕还林、清理和改造排污大沟、开展城中村改造等环境保护和污水管网建设,都使我市抗洪能力得到加强,形成了以南明河为主、排污大沟为辅、雨污管道为补充的抗洪系统。

  而另一方面,此次暴雨全市43处积水也暴露了我巿排洪的薄弱环节,因雨量过大,管网和排污大沟均是满排状态,于是雨水从检查井、下水道反涌上来,低洼地易成积水地,一些刚施工完尚未移交的匝道、下拉槽积水,给人们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

  因此,找准城市抗洪薄弱环节,查遗补漏很重要,下一步指挥部将把此次发现的低洼易积水区作为密切关注地段,加强监控。同时,此次抗洪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将为未来我市旧城改造、雨污分流建设等规划提供参考。

   ■声音篇

  “一龙治水”让水管理逐步规范化

  “1996年7月的洪灾是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到了2008年8月的那场洪水,由于综合调度各方面较好,河道行洪也很顺畅,没有造成大灾害。”民革贵阳市委副主委陈应认为,虽然我市防洪规划已达到了抵御百年洪水的目标,但还存在不足。比如排水设施长期不用、年久失修等,会造成堵塞、局地排洪不畅,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陈应谈到了目前最该重视的是“加强法制宣传,严格执法力度”。虽然《防洪法》对防洪规划、治理与防护、防洪区和防洪工程设施管理、保障措施以及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知晓率并不高。

  陈应认为,首先要加强公众、相关单位的防洪意识,让他们了解《防洪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发现违规违法的行为,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并让责任人、责任单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现在很多部门都不太重视这个法律,诸如里面规定在河道、湖泊管理内严禁修建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取水和排水等工程设施的,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修建前必须通过相关部门审批。”陈应说,这些明文规定却常常被忽视,最终导致天灾变成了“人祸”。

  此外,贵阳市对水的管理也在不断借鉴外省经验,取得了一些实效。“以前水管理方面包括水利、城管、水资源管理处、节水办等多家部门,出现‘多龙治水’的局面,不利于有效管理。而今年成立了水务局,今后涉水事务将由该局统一管理,变成‘一龙治水’。水管理将会逐步走向规范化,抵御灾害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陈应说。

   ■你说我说

  市民张宇生:城市内涝大都因为城市管理“重地面,轻地下;重建设,轻维护”的结果。政府需要从城市的大格局出发,重视管网建设。

  网友“任一”:雨季到来之前,希望有关部门在低洼易涝点安装“水位尺”,让市民出行安全得到更多保障。

  市民周一鸣:解决城市内涝,多修“吸水”道路,让城市变得软一点。比如人行道、自行车道等采用透水性地砖;停车场的地面,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

   ■他山之石

  美国: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还绘制洪水保险图,把行洪河道划分为行洪区和非行洪区,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性洪水保险体制,这一专职机构专项管理、私营保险公司参与并具有强制性特点的制度,不仅提高了防洪减灾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德国:设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有很强的调节水量能力,消减洪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日本:在城市中每开发一公顷土地,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减免城市内涝灾害。利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有渗水井,使雨水尽快渗入地下。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甚至动员有院落的住户修建3立方米的水池将本户雨水贮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