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回六盘水老家 “同病相怜”者电话不断

25.07.2014  11:10

何成琴抱着儿子出门晒太阳

邱培亮带着儿子返回了六盘水老家。前晚开始,狗狗吐了几次。时好时坏的状态,让邱家人的情绪也随之波动。

这两天,邱培亮的手机响个不停。好心人的关心、不敢尝试的药物和医院、有祈求将狗狗器官捐赠给自己孩子的家长,以及一些观望狗狗用药效果的病友等等,他们不断地给重返“日常”生活的邱家打来电话,这让邱培亮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与此同时,就在邱家住的这条巷子里,邻居因狗狗的病情,也悄悄开始改变。

呕吐就像魔鬼

拽着邱家的神经

7月23日晚饭,狗狗吐了。

家人将50毫升甘露醇滴入狗狗体内后,呕吐得到缓解。可是,坐在客厅的邱培亮突然开始哭泣,几分钟后他擦了擦眼泪,眼神僵直地看着躺在沙发上的儿子。

可能是晕车的原因,昨天晚上可是把我吓坏了。”7月24日上午,阳光躲过屋檐洒进邱家门前小巷,何成琴抱着狗狗出门遛弯,邱培亮联系了维修工人来家里修电视机。狗狗的奶奶向女士端着凳子坐在家门口,望着儿媳抱着孙子离开小巷。

邻居家的小孩开始出门玩耍。两个女孩在狗狗家门前打羽毛球,5个孩子在巷子里互相追赶,一个小女孩突然哭了,经过小伙伴的安抚,女孩很快抹去眼泪,游戏又继续开始。

10分钟后,何成琴抱着儿子又走了回来,与两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擦肩而过,狗狗一直看着他们,直到视线无法再移动。

以前狗狗也能和他们一起玩,想吃什么我就给他买什么,现在只求小狗儿能快点好起来。”向女士叹了口气,走进了屋里。

24日中午,狗狗又吐了一次。“狗狗每次动一下左脚,我就增加一点希望。可是每吐一次,我心里的希望又被动摇。”邱培亮说,很多人劝他趁年轻再生一个,可他说他没勇气,现在只关心狗狗。

电话铃声不断

病友“观望”病情

自从“狗狗”的报道屡现媒体报端后,“狗狗”受到了全国关注。全国各地的电话蜂拥而至,有人请求邱培亮把儿子的器官捐给他家的孩子。

我们接到了5个这样的电话。”六盘水红十字会的高洋说,他们把捐赠的流程告知了这些来电者,让他们冷静,告诉他们这样的做法是违法行为。

我能理解这些父母的心情,他们和我一样救子心切。”邱培亮说,有这样请求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好心人不间断的爱心。

北京的小吴受家人托付赶到重庆,他带来了家里的秘方,可邱培亮不敢让狗狗尝试。小吴在重庆待了10多天,一直帮忙照顾狗狗,直到他出院前一天才返回北京。

偏方、祖传秘方、不收费的各地医院……”邱培亮说,他无法甄别这些偏方、秘方的疗效,他也不能让儿子冒丝毫风险,所以只能向大家说声“谢谢”与“抱歉”。得知韩医生的中药治好山东女孩时,邱培亮又燃起了希望。此后,他的电话里又多了一群——半信半疑,却又渴望听到狗狗被治愈的病友。

同一个人,隔几天就会打来问一下。”邱培亮翻着手机通讯录,里面记着贵阳病友XXX、成都病友XXX、吉林病友XXX等几十名病友。

一名来自贵阳的病友,了解狗狗的情况后决定和他用一样的药。昨日,邱培亮得知,用药5天后这名病友稍有变化,但改善不大。听了这话,邱培亮有些担忧,他担心是否会给病友传递太高的期望值,毕竟这种疾病要治愈非常困难。 本报记者 李强

    ◎延伸阅读

    “狗狗”病案 触动邻里生活

    不少邻居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养生

    中午时分,小巷完全暴露在阳光下。邱培亮引着维修师傅往巷子里走,遇到街坊就打个招呼,简单地说下狗狗的病情。他的身后,隐约能听见邻居说“娃儿真可怜”。

    铁路医院旁的这条200米小巷已有60年历史,住着几十户100多人。这里的住客要么是本地的一些老人,要么是租住的外地人。住在邱家隔壁的朱家是浙江人,在六盘水做装修已有8年。饭点,15岁的朱世鹏在炒菜,他的母亲方惠玲在里屋复习功课,她要考公共营养师。

    方惠玲听说狗狗的病查不出病因也没法治,担心饮食、污染会引发病情,同为人母的她开始学习膳食。

    对于报名考公共营养师一事,方惠玲称,“除了争口气,主要还是为了孩子营养。其次,有了‘本本’以后也能找份工作。

    邻居蔡志书认为方惠玲的说法有道理,“孙子辈的事我可要管,不是最佳状态不能要。”蔡志书说,儿子马上要结婚,她已经嘱咐儿媳监督儿子,要孩子前得把烟酒先戒了。

    “狗狗”要捐赠遗体的消息,让这条巷子又有了新话题。

    “60岁以下的给‘赞’,老年人持反对意见。”方惠玲说,“狗狗”一家去重庆后,邻居刘先生曾表态:孩子走了身体还不完整是让他不得安宁。这话一出,刘先生的女儿当即就“批评”他,当时,接受过肾脏捐赠的王先生连说了几声“邱家伟大”。

    12点半,朱世鹏炒好了菜,遇到母亲正谈捐赠。“妈妈死了,你同不同意妈妈捐遗体?”方惠玲问儿子。“同意,我也想捐。”朱世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