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返乡创业领头人代贤炳:"门道"里找到好"钱景"

02.04.2015  16:34

代贤炳指导员工。

    新华网贵州频道4月2日电 厂房面积从1200平米到2000多平米,门的月产量从300扇到800扇,月产值从10多万元到30多万元……这是2012以来,独山下司镇新同村,人称“好运哥”的代贤炳金光灿灿的成绩单。

    两年多来,代贤炳不仅抢占了门业先机,自己在“门道”里找到了好“钱景”——月纯利润达6—7万,还解决了当地及周边镇26人的就业问题。如今,他还承包了1500亩荒坡,尝试种植火地松和湿地松,带动了当地村民种植2000余亩。

    “好运哥”是当地人对他亲切的称呼,名字来源于他创办的好运门厂。当地村民告诉我们,代贤炳个子高高地,微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人和善开朗、憨中带刚,他们觉得,想致富,向他学习、跟着他干,准会交好运。

    见到代贤炳时,他正在忙着指导员工搬运机器到新厂房——下司镇创业园2000平米的标准厂房里。正如村民的描述,高、微胖、笑容满面,37岁的他给人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感觉。

    得知我们的来访,代贤炳兴致勃勃和我们说起与他创业有关的故事。

    “回乡创业,是我多年的梦想,12年的漂泊只为今日和家人的团聚。”代贤炳和许多农村年轻人一样,2000年就出门打工,跑浙江、福建、广西,进鞋厂、开饭店、开采石场、做木材生意,当过工人、主管、小老板,12年的打拼,除了收获创业资金外,他认为自己得到更多的是性格和思想的改变,原本心浮气躁他逐渐变为稳重干练。

    “无论外面的天有多高,但家乡才是我最终的归宿。”代贤炳一直有个信念,回乡干一番事业。

    2012年,回乡探亲的代贤炳发现,独山很多农村人家都在建新房或进行危房改造,对门的需求量很大,而当时独山并没有防盗门类的制门企业,货大多来自江浙地区。那年,独山也正在开展民营经济“万户创业·全面小康”活动,对创业者提供用房、用地及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系列公共服务,这让代贤炳觉得机不可失。

    看准机遇的他迅速行动,在与下司镇政府联系,取得支持后(镇政府提供约1200平米空房),立即筹得资金500万元,将空房改建成为厂房,购买了20台机器,开始了他“好运门厂”的经营。

    初期代贤炳就遇上了技术瓶颈,挫折不断:机器三天两头出故障,要么出不了产品,就算出了产品也多数不合格。有时候,接到订单却不能及时出货,使客户终止合同,并一度对他失去信心,明里暗里都损失不小。

    有好心人劝他,与其这样不出效益,不如早点收手,停止生产,避免更大损失。“一个人办厂,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更要经受住一切困难和考验。”代贤炳深知,企业当前的问题是技术跟不上。而技术的关键在于人,当时,他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挖机”,钻头觅缝“”出人来。

    所幸,代贤炳在广西请到了之前在浙江认识的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回厂后,他们共同对机器设备和操作流程进行一次彻底地“解剖”,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很快,机器正常运转了。代贤炳不仅从他那学到许多技术,还通过他又“”到了好几个人才。

    如今,代贤炳的门厂运转已步入正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斩板、喷漆、转印、洗门、包装……各个生产程序规范而严谨,生产出来的门合格率也都是100%。独山、周边县市及广西南丹等地的订单随之而来,产品已是供不应求。

    随着订单的增多,原来的厂房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在跟下司镇政府协商后,该镇以“三免两减半”政策将2000平米的标准厂房租赁给了他。代贤炳打算,今年他还要引进七八台新设备,力争月产量突破1000扇,产值突破40万元。

    代贤炳可谓是村里的“大老板”了,但他没有忘记曾经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乡亲。厂里除了必须的技术员外,其他岗位都会优先聘用下司村民。“离家近、工资高,每月有近4000元收入呢!”当地村民也非常乐意跟着这位“好运哥”。

    “其实创业没有那么难,难的是勇气、坚持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代贤炳说。(覃祺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