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洪:精准发力拔穷根

07.07.2015  20:27

精准发力拔穷根

——记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主任王兴洪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7日电  山高坡陡,峰叠丛林,荆棘布满山道,羊肠九屈险象环生,尽管王兴洪走惯了这些山路,但仍手持镰刀,边走边砍,王兴洪说:“一年他要走这些山路不知多少回,已无法记清。

    

    太阳炙烤着大地,从村寨赶回稍有空闲的王兴洪刚落座就接到个电话:“王主任,好像我家牛到了配种期了呢,过来帮忙看看?

    挂了电话,王兴洪说:“是补空村民组杨明才打来的,说牛到了配种期,喊他去看看。

    补空村民组20来户,是高兴村4个自然村寨之一,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山之间,树丛中散发的花香沁人心脾,在崖石缝隙之间可见沁出涓涓细流,在阳光的照射下,周围腾起一层白色的水雾,让山寨显得更加神秘美丽。周围的岩石山上,一头头黄牛甩着尾巴拍打着身上叮咬的蚊子埋头吃着青草。

    听说村主任王兴洪到了家里,杨明才便把吃得正欢的牛牵走。

    在杨明才家门口,王兴洪跟在牛的后面又看又摸说:“现在确实是配种的最佳时机。过了这几天,配种成功的几率就小了。”说罢,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戴上胶手套,拿出配种液,找准位置,娴熟地注入。    

    王兴洪说,配种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配种火候必须掌握好;二是位置必须找准确;三是配种液质量必须要高。

    王兴洪2001年参加六枝特区农业局举办的配种专题培训。他说,刚开始配种时有些拿不准位置,后来,边配种边琢磨边总结,如今,他的配种率达100%,可以说配一个成功一个。

    高兴村有4个村民小组,近2000村民,由于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大山之中,村民们靠传统种植玉米和喂养猪、牛解决温饱和增加收入。

    王兴洪学会了配种技术后,走村窜户为村民们提供配种服务,不管多忙、多远,他都有求必应。

    刚开始,有些村民不相信,后来,看到了他配种的黄牛品质好,又值钱,于是,纷纷上门找他配种。

    去年,陇戛村民组熊玉文家配种后,养了4头黄牛,每头要卖1.5万元左右,一家人仅靠养牛就脱了贫,如今家里的茅草房逐渐变成了水泥平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变了样,生活过得甜蜜而有滋有味。

    王兴洪说,在高兴村,每年他都要配种100多头牛,掐指一算,这十多年来,王兴洪给村民们配种黄牛达1000多头,产值近3000万元。

    

    盛夏中午,村民们昏昏欲睡。

    走在高兴村的广场,就听到有村民家传出轻微的纺纱声响,声音虽然不大,但却给沉静的山寨增添了喧闹的音符。

    熟悉的村干部说,声音是从熊光武家传出的,寻声走进他家,其妻53岁的杨雄飞正在纺纱,一棵棵纱线犹如一根根古筝琴弦,在弹奏着杨雄飞一家多彩的幸福生活。

    杨雄飞用的纺纱工具是架脚纺车,构造不是十分复杂,四根粗壮的木料形成个简易的长方形脚架,一块厚实的木板插入右边脚架的中点上,木板上安有纺轮,纺轮的上方有个月牙状的纺槽,纺槽上有七八个细小的纺孔。纺线从纺孔由上到下连接到纺轮上,脚蹬连接在脚架上安装的轴到纺轮上的圆木,通过轴的作用,纺轮开始工作。此时,纺纱人左手持着纺线,右手持着木棒压着纺线,随着纺轮的转动,纺纱轻快地飞舞,犹如长角苗妇女扭动的身肢,醉迷了山寨。

    纺纱结束了,通过一系列的染色等处理,长角苗妇女就用这些五彩斑澜的纺线织就一件件精美的衣服、手帕……

    长角苗绣出的这些物件十分罕见,很受游客欢迎,纷纷以每件一两千元不等的价格抢购,形成了长角苗独特的民间工艺产品。

    长角苗绣出的物件很值钱,但由于是全手工,产量不高,又由于游客的不定数,使这些工艺品生产多时卖不出去,生产少时又供不应求。为了保障村民们绣出的产品卖得出去,王兴洪在高兴村寨门的入口处办起了民间工艺展厅,游人通过展厅选准了物件,有的现卖,没有的,王兴洪就与他们签订订单,再组织长角苗妇女加工,通过邮寄等方式把产品寄出去。

    看到订单多了忙不过来,王兴洪便筹资买来了架先进的纺纱机,吸纳了部分贫困的村民作为工人,使长角苗民间工艺成为了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支柱。

    村民人均纯收入在逐年增加,村民们养牛,王兴洪配种,村民们纺纱刺绣,王兴洪帮助寻找销路,配种和刺绣,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高兴村同步奔向小康步伐的脚步。2009年,高兴村人均纯收入1958元,当时是梭戛乡乃至全特区最为贫困的行政村之一。2012年人均纯收入2242元,2014年达6300元,与全乡一起实现了减贫摘帽。

    王兴洪,一个年近五旬的长角苗汉子,他用一颗朴实的心真诚帮扶群众,用实际行动在扶贫的大道上谱写着动人的篇章。(李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