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空间对话现代农业:瑞士有样本 贵阳在路上

25.08.2014  12:27

农场主罗伯特在操作手扶式割草机

英格堡的农庄大多位于山坡上

依靠现代化设备,一个小女孩就可以完成大量农活

可视奶酪工厂”是瑞士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葱郁的森林、峻拔的雪山、清脆的牛铃、山间的牧场……8月的英格堡,一如其名Engelberg在德文里的意思——“天使的故乡”,处处是田园牧歌式的画卷。

  埃姆斯特的“可视奶酪工厂”位于英格堡修道院内。他的生计与这座上瓦尔登州小城的两大支柱产业——旅游业和农业密切相关。每天,他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牛奶,再制成奶酪销售给当地居民和游客。埃姆斯特也完成了从一个农民到企业家的“转身”。

  “瑞士一直将农业视为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且,在发展中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本身,还与其他许多东西一起发展,是一个融合发展的体系。 ”瑞士驻华大使馆参赞菲利普·查斐说。

  英格堡这座仅有4300多人口的小城,以它自己的方式讲述了瑞士农业的独特发展模式——农业与现代生产手段、人力素质提升、生态保护、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高度机械化:一个农场价值480万元

  罗伯特家的农场位于山腰,在这个占地约1200平方米、两层高、坡顶结构的农场中,养殖了60只羊、20头奶牛。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罗伯特还拥有分布在山间坡地上的10万平方米草场。

  天气晴好的时候,罗伯特会把羊、牛赶到草场上放牧。下午4点左右,随着他一声悠长的口哨,羊群、牛群会沿着两侧通有微弱电流电线围成的通道,“队列整齐”地回到农场。

  由于牲畜多,又位于斜坡位置,“要经营好农场,仅靠人力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割草机、收草机、挤奶器等10多台设备。”罗伯特说。

  动力强、抓地性好的割草机,可以在山腰坡地上顺利地将成熟的牧草切割下来;随后,收草机可以将切好的牧草收拢在货箱里并运回农场;接着,安装在农场顶部的吊车,将牧草压紧并吊运至容积1300立方米的草料仓;挤奶时,高科技的设备,也可以同时“照顾”到这些牛和羊……

  依靠这些得心应手的现代化“帮手”,罗伯特和妻子、孩子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农场一天的工作。

  “农场建设和各种设备的采购,大约要花费70万瑞士法郎(约合476万元人民币)。”罗伯特说,正是依靠这些现代化的机械,农场的每只牛可年产牛奶6000升、每只羊可年产羊奶700升。

  瑞士国土面积小,而山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70%,农业生产先天发展的条件不足。因此,瑞士政府一直致力于将农业发展与现代化生产技术相融合,通过对农机购买给予优惠贷款、农机用油补贴等扶持措施,支持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生产。

  “30年前,瑞士农民农庄的规模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清扫、收草、背草等工作都靠人工完成,一个农场一般只能养6只羊、15只牛。“瑞士联邦环境署副署长约瑟夫·赫斯说,由于采用了机械化生产的方式,瑞士农民的农庄不仅规模扩大了十倍,牛奶、羊奶的产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畜牧业生产率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瑞士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也在进一步提高。

  资料显示,瑞士农场数量从1996年的79479个下降到2011年的57617个;5公顷以下的农场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24%下降到2011年的16.2%,20公顷以上的农场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21.8%上升到2011年的35.8%。

   高素质人力:一位农民有硕士文凭不稀奇

  在农庄经营中,有一项工作对罗伯特来说特别重要——运用会计知识做好账本。

  “农场每年约有5万瑞士法郎(约合34万元人民币)的收入来自政府补贴。”罗伯特说,要拿到这个补贴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有一份每月开销的账本,“这上面须注明我在农业机械购买维修、机械燃油使用等各方面的支出明细。

  事实上,要经营好一个农庄,罗伯特还需要掌握现代化机械的驾驶与维修、生态放牧、生产与销售等许多知识。“在瑞士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我拥有相当于硕士的文凭。”罗伯特说,包括会计在内的知识,在拿到“硕士”文凭前必须全部考核合格。

  目前,瑞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70%-80%。“这意味着,单靠家传的手艺已不能完全胜任农业生产,因此,瑞士的农民需要专业的农技知识培训。”约瑟夫·赫斯说。

  “一般来说,英格堡的农民都会在上瓦尔登州的农校学习一年后再从事农业。学习的内容包括基础种植、耕牧、会计、机械操作等,学费大约在5000瑞士法郎(约合3.4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约1000瑞士法郎(约合6800元人民币)学费由学员自己支付,其余费用由政府补助。”约瑟夫说,完成学业后,农民每年还会抽出时间继续进修,“进修内容一般都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每次培训大概需要花费500瑞士法郎(约合3400元人民币)。

  瑞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进程,也是农业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进程。

  为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瑞士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咨询机构,并将农业教育分为高等教育、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三个层次。这些任务由不同的机构承担——两个联邦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农业高等人才教育和基础研究;六个研究站(实用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实用技术研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如葡萄酿酒专业,有葡萄园、小型酿酒厂及各种化验检测设备,并配有各种世界名牌葡萄酒供学生品尝、鉴别。

  同时,瑞士的农业职业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凡是在生产中需要的技能学校都教,学生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能直接应用。

   高品质产品:一升有机牛奶能卖到5.1元

  “我主要生产有机牛奶,因为它的价值更高。”罗伯特说,一升有机牛奶能卖0.75瑞士法郎(约合5.1元人民币);用了化学肥料饲养的奶牛产的牛奶,一升只能卖0.55至0.65瑞士法郎(约合3.7元至4.4元人民币)。

  对于罗伯特年产12万升牛奶的农场来说,选择生产有机牛奶无疑要划算很多——有机产品可以让他增收1万多瑞士法郎(约合6.8万元人民币)。

  牛奶是瑞士的主要畜产品,占农业产值的1/4。为了确保高品质的产品,瑞士在方方面面做了规定——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鲜奶生产到牛奶质量都由联邦政府兽医官负责,确保一旦出现问题,可及时处理;制定高于欧盟规定的卫生指标等。

  其中,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无疑是瑞士确保农业品质的重中之重。

  “我们从事畜牧业已经有几个世纪的时间,因此我们很清楚环境能承受的总体开发量。”瑞士驻华大使馆参赞菲利普·查斐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瑞士联邦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土壤中的养分输入量,农药和除草剂必须按指定的方式使用;养殖者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如奶牛养殖必须保证奶牛有足够的室外草场以及栏舍等配套设施,避免过度放牧;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及荷尔蒙等。

  与之相配套,瑞士联邦政府还对执行这些条款的农户,给予相应的补偿或补贴。

  通过禁止、鼓励“两手抓”,瑞士的生态有机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机农场面积从1996年的5.46万公顷上升到2011年的11.62万公顷,有机农产品比例居世界各国之首。

    高水平融合:一个“种地的”有多种收入

  由英格堡农民埃姆斯特创建的“可视奶酪工厂”,与英格堡修道院一起构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修道院里存放了瑞士境内最大的管风琴;玻璃幕墙围挡的芝士工场,可让游客近距离观看奶酪的制作过程,并品尝瑞士传统的奶酪火锅。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融合发展,瑞士联邦政府发出号召 ——“农民不应只干农活,而应该成为创业家。

  英格堡市旅游局局长弗雷德里克·菲赛尼希说,英格堡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后,一部分农民开始开设宾馆、餐馆,一部分农民开设工厂生产与旅游有关的特色产品,一部分农民在农闲时去旅游公司工作……

  在风景如画的英格堡布汝尼景区,夏季时,苍翠的草地既是当地农民的牧场,又是观光的景点;冬季时,白雪覆盖的牧场既是滑雪的场地,又是当地农民增收的“资本”。

  “农民夏季时在山下居住,冬季就会搬到山上,为游客提供滑雪教练、餐饮等服务。”布汝尼缆车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库恩说,而且,由于滑雪运动深受游客喜爱,冬季就是布汝尼景区的旺季, “每年冬季,我们都会雇用大约20名农民,帮忙从事雪地营救、缆车操作等工作,并向他们支付每小时最少20瑞士法郎(约合136元人民币)的报酬。

  “农民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在布汝尼缆车公司工作获得收入,还间接受益于缆车公司的发展。”弗雷德里克·菲赛尼希说,拥有布汝尼山区土地的农民组成了一个联盟,把土地租给缆车公司,租金分成的比例按照农民所拥有的牛的数量来计算发放,可以说,“整个景区的发展、规划都与农民休戚相关。

  事实上,瑞士的农业不仅与旅游业实现了深度融合,也与工业密不可分。

  “瑞士的农产品销售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民直接将初级产品拿到加工厂去卖,另外一种方式是农民将初级产品加工后销售。”约瑟夫·赫斯说,在瑞士,比较大的农场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如乳奶制品加工厂、果汁厂、蔬菜加工保鲜等,有的加工企业除了加工自己的产品外,还带动周围比较小的农户发展生产。

  农场主、旅馆老板、企业工人、企业老板……在瑞士,受益于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一个农民可以“身兼多职”。这种融合式的发展,不仅让农民增收有了更多的渠道,也激发了农民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进而拥有了更多可能。

   ■ 采访札记

   那山·那人·那牛

  瑞士多山,两大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汝拉山脉占了国土面积的70%,平均海拔约1350米。

  山地,虽然一度羁绊了瑞士发展的脚步,但也赐予了瑞士无比宝贵的财富。

  大山,赋予了瑞士充沛的水源,包括莱茵河在内的众多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滋润了土地、保障了农业,还催生了纺织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产业。

  大山,赋予了瑞士茂密的植被,森林面积达1252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0.3%。葱郁的林木,不仅护卫了人们生存的家园,还装扮了这片土地,让它成为旅游胜地。

  在与大山的相处中,瑞士人有了自己的哲学——“创造性适应”。

  瑞士农民的房舍大多依山而建。一栋栋充满传统风格的三四层楼高的房舍,不仅拥有红色的瓦、尖顶的阁楼窗户,还将底层依托山势建成车库,外面再覆以拥有自然坡度的草坪,便与蓝天白云、雪山碧草有了和谐统一的韵味。

  瑞士农民的牧场多在山间、坡上。从高处俯瞰,连绵的草地被绳子分隔成各种不规则的块状——颜色浅的,是放过牧的;颜色深的是正在抚育的草地;而点醉着黄色小点并隐约传来“叮当”牛铃声的,是正在放牧的草地。“轮牧”不但确保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护住旅游业赖以为生的山水资源。

  瑞士的许多农业深加工企业也在群山之中。雀巢公司的“甘耶”牌巧克力生产车间位于风景优美的布洛格小镇,企业周边错落分布着一栋栋农房,企业旁边的“巧克力博物馆”则是瑞士游客接待量第二大的博物馆。

  瑞士的山、瑞士的人、瑞士的牛,合奏着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协奏曲。于是,采访中听到的一些话语便充满了诗意——

  “对于英格堡的人来说,旅游业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过程与旅游相存相伴。

  “‘甘耶’巧克力工厂周边的农民始终能分享企业的成长,所以,有的农户祖孙三代都一直为工厂提供优质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