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金银花

18.07.2014  17:47

璀璨的金银花

——— 安龙县实施 20 万亩金银花产业见闻

        6月中旬,笔者走在安龙县德卧、龙广、笃山等一些乡镇,山坡石旮旯夹缝中长出一笼笼金银花,郁郁葱葱的藤蔓给山村披上了绿色“外衣”,正值开花时节,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散发着阵阵清香,为“石头山”铺上了“金地毯”。
        进入5月下旬以来,该县种植的20万亩金银花渐渐成熟,其中有10万亩金银花进入盛花期。花农们正抢抓晴好天气采摘金银花,全县金银花每亩可产干花200斤,金银花产量预计达到1万吨,按每1吨最低价2万元计算,金银花产值可为村民增收2亿元。
 
金银花成了致富花
        安龙县金银花产业发展,还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1978年德卧镇大水井村村民高文科上山寻找野生药材,无意间发现了一株枝繁叶茂的野生金银花,他拔回来栽在自家房后,通过浇水、培土、加强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第二年金银花就盛开采摘,拿到镇上市场卖挣到200多元,当时这株金银花可算是他家的财富。
        这株金银花“母苗”生长在高武华家房后,金银花藤纵横交错,郁郁葱葱,覆盖在石苞上有20多平方米。该县金银花产业就是从它身上得到启示发展起来的。从此,金银花的“星星之火”,在安龙县渐变成燎原之花。
        在规模种植金银花之前,大水井村还是穷山恶水,用乡亲们的话说,“土地越种越薄,石头越长越高”,乡亲们生活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人均吃粮不到100公斤,纯收入不足50元,在石窝窝“点种”一季包谷,不够半年吃,剩下半年只能靠国家救济粮。
        近年来,安龙县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按照“五化五县”发展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20万亩金银花基地。推动金银花产业向特色产业化、产业区域化、区域规模化、规模科技化、科技规范化的目标迈进。推进金银花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种出的金银花远销山东、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扩展了金银花的销售渠道。“我家11亩地都没有种庄稼,全部拿来种金银花,每亩可收250来斤干花,每斤按20元计算,一年仅金银花收入就有5万多元。”58岁的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沙厂组花农熊光美一边采摘金银花一边盘算着对笔者说。
        在安龙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该县金银花已发展到20万亩。在石旮旯地里长出的金银花,为村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石旮旯里盛开的金银花,不但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乡村面貌,还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之花、致富之花。

种植金银花治理石漠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国土面积2237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50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乱石旮旯地,牛马进不去,耕种几大坡,收入两小箩”,严重缺水、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急剧下降等特点,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安龙县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一要求,在喀斯特深石山区着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石漠化地区实行人工种植金银花,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石漠化成功之路。1998年5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的许嘉璐,时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张怀西在黔西南州考察期间,在地处深山中的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看到村民栽种金银花致富,十分高兴。他认为金银花产业将是既能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又能够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的一箭双雕的大产业并称赞:“金银花产业应当加以推广,让喀斯特地区开满金银花,让金银花成为农民的致富花。
        为搞好金银花项目,民进中央建议安龙县结合贵州喀斯特地貌面积高达70%以上的特点,从长江、珠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喀斯特地貌防治石漠化、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三个方面推广金银花种植,把金银花产业推广上升为一个“生态建设、生态扶贫”的高度。
        2004年5月,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黔西南州30万亩金银花建设基地启动。同时,国家林业局将黔西南州金银花基地建设纳入“治理石漠化构建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产业项目。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嘉璐副委员长根据民进中央总结金银花治理石漠化的经验,致信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关于我国石漠化治理的构想与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引起了中央领导对石漠化治理的高度关注,国家拨出专款用于石漠化治理。
        据安龙县德卧中学金银花科研组数据观察:种植金银花,每亩喀斯特石山地涵养的水份比例成倍增长,每株金银花含水份200公斤,每亩种植70株,每亩涵养水份14吨,1万亩涵养水份14万吨,种植金银花区域年平均温度下降1.5℃;区域水土流失面从100公顷下降到0.1公顷;区域绿化面积从0.8%上升到85%;年平均湿度提高5.6%。
        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金银花扬名省内外,成为全州全省人工种植金银花种苗、栽培、加工的技术输出基地。使得安龙县的金银花栽培到哪里,哪里的农民就富裕起来,哪里的生态环境就得到改善,哪里的石漠化肆虐就逐渐减退,这“地球癌症”演变成了山区群众的“绿色银行”。

多渠道催生“幸福花
        安龙县把金银花种植作为村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采取政策推动,示范带动,协会牵动,网络促销等相关措施,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金银花产业,全县涌现出陈远伦、沈文志等一大批金银花种植大户、示范户,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连全乡、多乡成基地”的金银花产业化格局。
        为打开金银花销路,2007年安龙县大水井金银花协会、安龙县金银花网站相继在德卧镇成立和建成开通,为金银花种植户提供最新的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解决花农在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
        随着全县金银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金银花加工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2010年,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支持下,该县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和多方联系,多方筹集资金51万多元,从重庆购进2台大型6MH系列网带式集杀青、冷却到烘干的一体化金银花专用加工设备烘干机,通过机械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安装调试,分别在该县德卧镇大水井村泡木冲组和核桃坪组金银花加工厂点火投产。解决大水井村1万多亩金银花加工困难的问题,有效地延伸了产业链,走“精深加工”路子,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2010年6月11日,安龙县大水井金银花规范育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德卧镇成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为种植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理念,发展壮大金银花产业,切实帮助花农解决种植、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该县按照“谋发展、调结构、促增收”的思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紧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金银花产业发展,促进花农增收,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齐同推进,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山区群众捡“”、拾“银。金银花产业为山区群众建起“绿色银行”,是村民实现中国梦的“经济花”、“前景花”、“致富花”。  (吴古昌  本报记者  文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