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啄木鸟”

30.06.2015  14:12
    本报记者 杨唯

  “有病变的树木,叶子先由绿变黄绿,然后再变黄褐,最后变为红褐……”沿着蜿蜒的山路向树林深处进发,安顺市林业局森林植物检疫站站长翟鸣凭着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仔细扫视着茂密的森林,全身心为森林进行“体检”。

  “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十分珍贵,而生态平衡与否,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好坏。”翟鸣说,目前,全市森林资源459万亩。其中,松林面积占了58万亩。自2000年起,市森林植物检疫站相继承担云南松毛虫工程治理、双条杉天牛工程治理、松材线虫病预防(含松褐天牛防治)、杉木短须螟治理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工程项目后,他作为项目技术的负责人,除了主持编写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技术报告、工作总结外,还必须经常深入山头林间,采集病虫标本,指导基层开展治理工,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0多年来,不知在山林中跑了多少遍、看了多少遍的翟鸣,只要眼见郁郁葱葱的森林,脸上总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而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制定防控措施,他也秉承着“尽量少用化学农药”的工作信条,着力于推广无公害防治,先后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导弹”、白僵菌、管氏肿腿蜂、黑光灯等生物、物理防治新技术,在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的同时,也用实践向大伙儿证明了自己专业技能的每一步成长。

  如今,作为当地森防领域方面的专家,翟鸣就好似广大基层林业工作者们心里的一本《百科全书》,辖区内哪株树“头疼脑热”、哪株树“命不久矣”,大家都会向他请教。“对于肉眼暂时观察不出的症状,那我就回去查查资料,反正,一定得把‘病因’找出来。”在翟鸣心里,救树就好比救人一样,在不清楚具体病因的情况下,万万不可含糊、草率,只有在翻阅了大量的森林昆虫专著,搜寻了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直到终于发现引起病虫害的根源后,才能踏实、准确的开处方、看疗效、追踪治疗过程,既治标、又治本。

  夏至的山林,酷热难耐。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白水;随身携带的毛巾,也不知被汗水浸透了多少次;手上、胳膊上更免不了出现被树枝划破的口子。与此同时,还要随时提防身边经常出没的毒蛇、蚂蟥、胡蜂等“不速之客”的侵袭。这份在外人看来“苦不堪言”的工作,对他而言,是常态,也是成就。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既然热爱,就要尽责,不能把林子看丢了。”不论是难忍的天气,还是惊险的环境,翟鸣总能在工作中享受到爱好带来的种种乐趣,也一直顽强的坚守着这样的信念:甘当一只“啄木鸟”,把自己最美的青春献给山林,献给自己热爱的森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