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助推贵州全民健身发展

30.06.2015  11:11


新常态新生态--走进生态体育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力出席并致辞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副社长高超在论坛发言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巡视员张栋作主题发言


国际慢城联盟主席皮埃尔·奥林维地交流生态体育心得


与会领导、嘉宾出席论坛

    6月27日—28日,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之一的生态体育论坛在贵阳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常态,新生态,走进生态体育”主题,就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46号)文件精神和生态体育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及生态体育与全民健身、生态体育与体育产业、生态体育与自然环境保护利用、生态体育与山地城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贵州省副省长何力在致辞中谈到,生态体育是体育与生态、与环境、与文化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体育活动,是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健身运动方式。贵州风光秀丽、气侯宜人、生态良好,发展生态体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营造生态体育的发展环境,我们制定了省级的山地户外运动发展规划,以各类俱乐部为依托,以山地户外体育运动和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以及各项专业赛事举办为抓手,广泛地开展徒步、攀岩、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连续举办了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和多彩贵州龙舟比赛,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编制的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将运动、民族、生态、文化、艺术、休闲等元素融入了100个重点的旅游景区,有利地推动了体育亲近自然、融入环境。

    本次论坛主办单位,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副社长高超认为,生态体育是一个新概念,但体育与生态其实一直密切联系,共生共存。体育活动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交流、沟通、互动、融合的一种渠道和方式,很多体育项目都源自于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发展活动中而来,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产生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体育活动也是记载、传承生态文明的一种载体,很多体育活动都刻下了文明发展深深的印痕,很多传统文化也以体育活动作为其标志性的符号。现在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中像龙舟这样的体育项目就有244项,在我们贵州省有记载并且还在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就有两三百项之多,可以说每一个项目背后那一段段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灿烂的文化,使得体育活动代代流传。生态体育主题论坛的举办对于探讨人们在追求发展进行体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如何更加崇尚绿色,追求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巡视员张栋指出,国务院46号文件是国家十三五体育发展的蓝图,它提出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贵州的生态体育概念提得非常及时、非常好,生态体育就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来贵州视察,他提到生态和发展两个底线,要求处理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这真是切中要害。46号文件里专门有一段提出要利用山河自然资源开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开展区域特色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我觉得这非常符合贵州实际,如果把这两个特色体育产业搞好了,我们才能对生态有更好的保护,才能够持续地发展。他建议贵州发展生态体育,首先要做好场地设施这个平台,贵州的青山绿水就是天然的户外运动场地;其次创建户外运动的品牌赛事和活动,把健身、体验、培训、休闲这些要素融入到户外运动赛事和活动中;第三要重视体育服务业的培育工作,赛事和活动中的吃、住、行等体验服务必须跟上,这是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第四要用互联网思维、手段、机制整合融合生态体育。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凯昭在发言中建议,贵州可在“国家公园省”的建设中,融入生态体育的理念,探索一条“生态体育国家公园”的“轻资产”发展模式。所谓“轻资产”模式,是相对于资源与能源的不可持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影响与重大破坏、以牺牲人的健康和降低人生命与生活质量为代价的“重资产”发展模式而言的。“轻资产”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题,不搞大投入,不搞大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生态资源,实现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产业的叠加发展。

    国际市民体育联盟主席朱塞佩·科兰托尼奥,国际攀岩联合会主席马尔科·马里·斯科纳瑞斯,国际慢城联盟主席皮埃尔·奥林维地和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杨松等中外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发表演讲。贵州省体育局局长蔡国祥、副局长王建忠、肖俊以及巡视员秦志浩等以及各市州、高校方面的领导、专家共80多位代表参加论坛。

    本次论坛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清华大学社会与科学学院共同主办,贵州省体育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