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小康大道 推进生态建设 ——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两年综述

25.07.2014  14:20

得到培训合格证后,我打算到县工业园区的木材加工厂上班,月收入可能有3000多块,老家的地准备流转给大户种杉树!”7月20日,省民宗委、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联合在榕江县举办的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技能培训班结业,从月亮山腹地搬迁到古州镇丰乐小区的移民潘老叶高兴地领到了合格证。

  当天,丰乐移民小区的100多名扶贫生态移民拿到缝纫、电子等培训合格证书。在全省,各级各地累计开展移民就业培训3.52万人次,5.12万移民实现就地务工,1.11万移民在新家自主创业。与此同时,5.37万移民子女实现就近入学,新农合、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保问题有序接转。移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723元,比全省农民平均水平多209元。

  我省自2012年5月在全国率先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奖金支持,省市县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并积极整合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又好又快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投入94.34亿元,建成310个移民集中安置点,住房6.21万套,2.71万户12.02万人已搬迁入住。

  省水库和扶贫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说:“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使广大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融入城镇,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生活条件,还有世代农耕的命运和贫困的代际转移,对城镇化和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整合资源加快工程进度

  2012年5月,我省决定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计划从2012年至2020年,用9年时间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47.7万户204.3万农村人口搬迁出来,从根本上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

  两年多来,我省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农村集中建房、美丽烟草新村、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等项目有机结合,合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

  荔波县整合住建、扶贫、工信、水利、供电、林业、民宗、财政、交通等部门资金2850万元,加快甲良、翁昂两个安置点水、电、路、绿化、亮化、市场建设、配套旅游景点建设,为移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资金不足是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中普遍遇到的难题。为了节约工程资金,余庆县创新住房自建机制,全县的6个安置点均实行户型自选、规模自定、队伍自选,降低了征地成本、招投标和建设环节的相关费用,有效控制建房成本,每平方米造价相应减少400元左右。

  绥阳县制定建设用地指标流转收益分配方案,优先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了双重效益。

  安顺市西秀区蔡官安置点复垦移民原有住房宅基地112亩,用增减挂钩指标到城区征地,并把土地出让收益全部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住房补助,有效解决了地方财政“投资配套难”和移民“建房难”问题。

  我省还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利用社会资本推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黔西县引进开发商建设驮煤河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解决了工程管理难、县级财政配套难等问题。

  据统计,2012年的22683套移民住房已全部建成,2013年建成移民住房34878套。今年上半年,全省又有113个安置点全面开工。

山区农民分享城建成果

  7月22日,记者在贵定县云雾镇的移民新区看到,一栋栋白墙蓝瓦的苗族民居前,人来人往,茶店、餐馆的生意都很火爆。镇干部余其健说,移民新区是该镇设施环境最好小区,一户一块宅基地,一楼是商铺,二楼是住房,“一家人有这样一栋房子,以后的生活不用愁!

  扶贫生态移民户搬迁前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住的是父辈甚至祖辈留下的老木房,交通靠步行,吃水靠肩挑,煮饭靠柴禾,有的甚至还未通电、看不到电视。

  两年来,我省把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贫困农户迁移到环境容量较大、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相对较好的地方建点安置,在建好移民住房的同时,整合资源配套建设供水、供电、道路、排污、沼气池、农贸市场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致富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去年,绥阳县郑场镇规划把228户贫困家庭共1072人从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山区迁至“幸福港湾”小区,国家给予人均1.2万元住房补助,但人均需投入3.2万元。为解决资金难题,该县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进行整合,户均补助达到1.57万元,移民小区成了当地亮丽工程。

  各地还在县城规划区、集镇、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集中建设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路等相关设施,着力改变搬迁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之融入城镇化、打造宜居扶贫生态移民小区。目前,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共硬化道路54.7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网998千米、供电线路607千米,安装变压器352台,排污水沟459千米,让广大山区农民分享到城市建设成果。

  省水库和扶贫生态移民局负责人说,移民工程初期投资看似较大,但却降低了交通、供电、供水、教育、医疗等扶贫开发成本。同时,通过人口聚集,引导移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运输业等二、三产业,活跃了小城镇经济,增强了城镇发展活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目前,我省已在县城或集镇为25万移民建好了住房,12万人已迁入新居,13.29万移民即将迁入城镇。

 

搬新家创新业加快生态建设

  石阡县青阳乡毛利坪村村民郑少琴一家4口迁到乡场上的新家后,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开起小餐馆,去年纯收入3万多元。

  近年来,石阡县安排各类产业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扶持移民户立足当地资源发展产业。还举办石材产业、大关酒业专项培训班3期300余人次,油茶、烤烟、茶叶等产业培训班8期800余人次,提升移民创业就业能力。聚凤乡廖家屯村移民户廖益坤流转已搬迁乡亲土地,种植油茶30亩、烤烟50亩,年收入12万元。该县已解决600余名移民就业,扶持移民种养专业户425户、个体经营户121户,移民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

  我省各地积极引导农户依托调整的耕地或原有耕地,发展特色种养业,依托小城镇、企业和旅游区从事二、三产业,使移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种养业逐转向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劳务输出等,确保移民稳定增收、脱贫致富。2013年,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723元,比全省农民平均水平高209元。

  毕节市百里杜鹃管委会在安置点建设中,充分融入旅游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将安置点建成独具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很多移民的房屋还未入住就已出租,或是自己办起了农家乐,青年男女不少变身“导游”。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让我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月初,记者在石阡县青阳乡青山村看到,已迁至乡场的村民郭安明正采摘烤烟。老郭说,村里农户迁出后,多在外务工或创业,砍柴烧火的人几乎没有了,一些土地也闲置起来。他便回村流转闲置土地种烤烟50亩、核桃20亩,去年纯收入超6万元。

  为有效利用搬迁后的闲置土地、林地资源,增强发展后劲,石阡县各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优先扶持移民户流转土地发展生态产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

  绥阳县把土地附属设施拆除、复垦等项目交由移民户自行完成,并支付拆除费、复垦费,既调动了移民主动性、积极性,又提高了土地复垦质量。郑场镇“幸福港湾”移民仅4天就全面完成42亩宅基地复垦,还大多种上了果树。

  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张杰说,实施搬迁的村组大多位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的山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大大减轻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压力,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水土流失有所缓解,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