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护林员上岗的战略意义

15.12.2016  19:11

资料图

近日,独山县麻万镇123名新任生态护林员正式上岗,他们均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将获得1万元财政补助,通过生态护林脱贫。(据11月6日《贵州日报》)

贵州已全面启动将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工作,省林业厅已会同省财政厅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指标分配工作。本次选聘2.5万名生态护林员主要覆盖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3个贫困片区的66个国家级贫困县(区)。

生态护林无疑具有战略意义。无论现代高效农业推进,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离不开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实际上,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本来就互相依赖、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以“森林覆盖率”营造的良好生态作为基础。生态、绿色、无公害本来就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而提高森林覆盖率,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事半功倍,并且将产生持续、长久的生态效益,而且,于发展旅游产业,森林本身就是旅游资源,造林其实就是在发展旅游产业,因此,林业建设无疑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贫困地区,通过生态护林,最终从林业获益,更是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虽然眼下不可能就有能够到手的收益,但只要坚持守护,保护生态,假以时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将转化为取之不尽的巨大效益,比如除了木材、药材、苗圃、果实的生产以及森林旅游收入等直观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包括不可估量的间接经济效益,比如来自于遮阳和防风带来的能源节省,防火、贮水保土和净化环境所带来的损失减少,绿地所带来的财富增值,以及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可以说,现在的护林,不仅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计,也是子孙万代的福祉所在。

而购买劳务服务的形式,于生态护林也是务实之举。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本来就十分突出。而近年来在个别贫困地区,将森林当作增加收入的肥肉,急功近利之下,漠视生态环境,对森林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开发,乃至盲目地乱砍滥伐,个别地方甚至直到现在依然屡禁不止,林业“欠债”惊人。全面启动将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让贫困人口的生计有了着落,不仅让他们靠政府每年1万元的财政补助,实现了脱贫,也使得他们不再需要在贫困压力逼迫之下向森林索要眼前利益,让森林有了喘息的时间。而当他们成了拿工资的护林员,护林成了自己的职责,森林的休养生息更有了坚实的保障,这于我国森林的保护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生态护林脱贫,既是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也是将我国建设成森林大国的战略举措,因此,除了贫困地区,生态护林还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