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反贫困2014贵阳共识》发布

18.07.2014  17:46
        本报讯(记者  胡丽华) 为探索全球反贫困问题,互相交流经验,积极寻求共识,7月1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活动举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贵州省扶贫办、贵州财经大学联合承办。來自政府部门、国际机构、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代表围绕经济、社会、生态文明三位一体建设反贫困,可持续产业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阿兰?诺德厚,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哈米德?谢里夫作主题演讲,省政协主席王富玉致辞,省委副书记李军出席,副省长刘远坤主持。
        论坛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议题为反贫困三位一体建设,第二阶段主要议题为全球反贫困中国的责任承担,第三阶段为发布《生态文明与反贫困2014贵阳共识》。
        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在致辞中说,反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人类追求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公平的生态环境责任承担普遍被尊重对待,中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和有效经验,这些成效和经验正被国际社会关注和认同,中国也在全球反贫困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注重学习与合作。大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反贫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积极寻求共识,对于人类反贫困事业而言将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和贡献。贵州以至中国的贫困既包括了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共性问题,也面临着自己的一些独特挑战。多年来我们贵州的反贫困工作得到了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一些多边、双边合作组织,国际NGO和国内扶贫机构的支持,也得到众多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关注,这些参与共同推进了贵州反贫困工作的成效。贵州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作为两江流域中上游的重要水土保护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需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希望和要求。这次论坛把生态文明和反贫困放在一起,生态环境的地方扶贫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与治理多样化文化传承与保护领域必须同步推进,在此过程中,既要解决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增长问题,同时又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政府既要积极承担扶贫开发工作的主导角色,又要促进社会协同力量的参与,实行大集团帮扶。既要主动在农村推进产业的发展,又要培育贫困群体的主体性,既要大力推进扶贫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又要在此过程当中逐步解决贫困群体可持续反贫困能力的成长问题。
        刘永富在主题演讲指出,贫困地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生态环境脆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补好“短板”,摆脱“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必须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走绿色扶贫、绿色发展道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建设天蓝水清的美好家园;坚持模式创新,打造针对贫困地区新增劳动力的职业培训、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惠金融扶贫、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等扶贫开发工作品牌;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实现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互支撑、共同促进。中国政府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
        刘永富强调,多年来,贵州省对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综合改革试验,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出了一条新路子。国务院扶贫办将继续高度关注贵州的探索与实践,一如既往地支持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创新丰富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途径、新方式。
        诺德厚在演讲中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肯定了中国在世界反贫困斗争中的作用,表示世界反贫困斗争中将分享中国的经验。谢里夫指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好办法是“绿色扶贫”,亚行愿意在支持促进“绿色扶贫”方面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