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

17.06.2014  16:30

  我省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低,生态基础良好,是优质农产品的“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了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发展。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美化了乡村。目前全省已有1.6万多个创建点,覆盖9000多个村寨,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0%,受益群众达1500多万人。自2013年起,创建点覆盖率每年将以10%的增速递增,到2018年实现全覆盖。

  随着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走向综合化。2012年,省农委与省环保厅共同下发通知,要求对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五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处理污染物,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倡导“猪-沼-粮(茶、果)”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190个、小型沼气工程841个、大型沼气工程194个。

  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新型能源化为主要途径,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通过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延长秸秆综合利用链条。

  采取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围栏封育等工程措施,建设与恢复岩溶草地生态,防治草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目前,全省草地(草山、草坡)保有面积为6420万亩。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沼气建设、畜禽养殖、危房改造等项目结合,项目村寨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贵定县音寨、花溪区陇头寨、福泉市江边寨、湄潭县田家沟、江口县云舍村、西江千户苗寨等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病虫害防控配套技术、调整种植结构、专项整治农药和肥料市场,多措施防控种植业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覆盖全省,涉及到1.47万个行政村,有效控制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组织实施农田污染防治、生物质能开发等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加强对循环农业的科技攻关。

  鼓励和支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业投入品记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目前,全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累计900万亩,占全省农产品种植总面积近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