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 守住“两条底线”

25.06.2015  09:50
核心提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于2015年4月25日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不仅提出了“绿色化”,而且指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贵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守住“两条底线”,对贵州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6月26日至2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将在贵阳举行,本届年会将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为主题,围绕全球新的发展议程下的绿色增长与国际合作,凝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深入探讨如何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中国发展的“绿色化”。为方便广大读者深入理解“绿色化”与“生态文明”、“两条底线”和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凝聚推动贵州绿色发展共识,本期专题访谈推出《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 守住“两条底线”》专版,就《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行动纲领、绿色化: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坚持绿色化:守住“两条底线”的必然选择、守住“两条底线”: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科学引领等相关话题专访了我省长期从事生态文明研究的专家徐静研究员。



专题访谈



  嘉宾:徐静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入选者



  主持人:刘爱  贵州日报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行动纲领

  主持人: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请简要介绍一下《意见》的基本情况。

  嘉宾:《意见》围绕党的十八大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融合方式。强调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明确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加快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的保障机制。这是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是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行动纲领。

  主持人:《意见》提出了“绿色化”概念,请问如何理解“绿色化”的内涵?

  嘉宾:我理解,“绿色化”是绿色经济的升级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关注绿色经济问题,在本世纪初出版过《绿色的诱惑》一书,那个时候,我们对“绿色”的理解主要指“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形象表达。后来,随着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概念被首次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十八大上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更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论断,在这个过程中,绿色经济的概念也被拓展和深化,“绿色化”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根据这次中央的《意见》精神,我理解“绿色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要有绿水青山,这要求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二个层面是要有绿色经济,也就是绿色生产方式,这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三个层面是要有绿色生活方式,这要求我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坚持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第四个层面是要有绿色观念,这要求我们要培育生态文化、弘扬生态道德、普及生态知识,使生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第五个层面是要有绿色制度,这要求我们为保证生产、生活的“绿色化”,而要建立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化”确实是传统的绿色经济概念的升级版。

  主持人:《意见》指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请问,为什么要在原来的“四化同步”之后再增加“绿色化”?

  嘉宾:早在党的十八大就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强调了生态文明与其他工作的融合与协同问题。这次,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实际上是十八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我们知道,发展进程最初提到的只有“三化同步”,不包括信息化和绿色化。信息化是十八大报告加进去的,绿色化是这次《意见》新增加的,增加了信息化和绿色化,实际上就对传统的“三化同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如果没有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引领与融入,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而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这次把“绿色化”加进来,变成新的“五化同步”,我理解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绿色化”突出了保住青山绿水、发展绿色经济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战略性、紧迫性和具有重大实践性的课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战略层面单独提出来加以肯定和强调。另一个层面是要体现“绿色化”与其他几化之间的融合性和协同性。也就是要让“绿色化”融合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引领和产业改造作用,建设绿色工业、绿色城镇、绿色信息、绿色农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健康持续、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

绿色化: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主持人:《意见》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态度更加明确、更加坚决。但是,我们该怎样理解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嘉宾:我理解,生态文明新时代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内涵之一:生态文化成为突出内核。“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的珍惜自然,更加积极的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新概念时的完整表达。这一表达深层的内涵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不可忽略的内在核心应是生态文化,即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使命内化为建设者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建设者的自觉行动。

  内涵之二:理念与行动的交融成为显著特质。生态文明作为理念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因而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选择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国际、国内反思非理性发展而取向于理性发展的成果。而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是在2007年的十七大,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之后五年党的十八大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由重大战略思想上升为指导思想,全面小康由“建设”到“建成”要求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便被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同时既明确了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具象目标,又强调了在其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体现生态文明的价值。正是基于对生态文明越来越清晰的这种既是理念又是行动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论断。这一新论断无疑地内涵了一个基本的逻辑结论,那便是理念与行动的交融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内在特质。

  内涵之三:多元文明共进成为重要特征。生态文明在从理念到行动、尤其到今天理念与行动交融的探索过程中,无疑经过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行动上的不断到位过程,其间需突破若干认识上的局限和行动上的偏差,而其中一个基于生态文明阶段论认识的局限而产生追寻单一生态行动目标的偏差,相当一段时期成为远未完成工业文明阶段任务的欠发达地区走生态文明道路的目标困境。而反思基于生态文明阶段论认识的局限而带来的认识误区,认为生态文明必须取代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迈开工业文明阶段,显然陷入了唯阶段论的困境。事实上,人类社会从来就是多元文明共存共荣的社会。历史上,工业文明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农业文明,相反是提升了农业的文明程度。今天提出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替代以前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而是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工业和农业的文明程度。这在十八大明确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今天,这种多元文明共进的指向更加明确。

  主持人:请问生态文明和“绿色化”是怎样的关系?

  嘉宾:就“绿色化”所内涵的五个层面的内容来分析,它无疑是生态文明这个概念的具体化、形象化,简称“具象化”。大家从“绿色化”的概念首先就能想到绿水青山,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然后再依次展开它的丰富内涵。

  如果说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从理念开始,那么“绿色化”则是生态文明走向行动的具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行动过程的统一。从字面上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是在表达一种新的文明状态,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追求和达到这种文明状态。而“绿色化”这个概念,既有“绿色”,又有“”。“绿色”形容环保、低碳、高效、和谐,是我们要追求的状态和目标,而“”指改变、革新、发展、教化,是追求“绿色”这个状态和目标的行动及其过程。因此,如果说“绿色”是生态文明这种状态的形象表达,那么“”则是建设生态文明这个行动和过程的形象表达。

  主持人:从2009年以来,“绿色”这个重要概念在每年一次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是如何体现的,有何特别意义?

  嘉宾:论坛2009年至2014年的主题都离不开“绿色”。比如:2009年的主题是“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2010年的主题是“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2011年的主题是“迈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变革,机遇和挑战”;2012年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2013年的主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品、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2014年的主题是“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论坛今年的年会将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为主题,围绕全球新的发展议程下的绿色增长与国际合作,凝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深入探讨如何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本届年会共设置约三十个主题论坛,涉及绿色金融、绿色就业、绿色丝绸之路等热点话题,并将首次以论坛名义发布《全球可持续能源竞争力报告》、《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报告》和《国家公园管理标准建议》等三份研究报告。可以说,论坛历届年会的重要话题内容都离不开“绿色”,论坛对推动中国“绿色化”已经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坚持绿色化:

守住“两条底线”的必然选择

  主持人:“绿色化”发展对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有何现实意义?

  嘉宾: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还是要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后来,总书记进一步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我理解,总书记关于守住“两条底线”的指示,切中了贵州的要害。贵州既是一个“经济洼地”,又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必须既要发展又要保护。尤其是贵州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在新常态背景下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和更严的环境约束,要切实担负起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历史责任,就要更好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而推动“绿色化”发展,对我们守住“两条底线”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就不能只看到发展和生态的对立面,而要看到发展和生态的统一性。历史和现实表明,生态保护的“”和“”与经济增长的“”和“”的排列组合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是保护了生态,但经济徘徊不前;二是破坏了生态,但促进了经济增长;三是贫困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四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实现了生态保护的“”和经济增长的“”的有机统一。要实现第四种组合,只有坚持“绿色化”发展。“绿色化”发展,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发展,但又表明这种发展必须是绿色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推动绿色发展,是贵州守住“两条底线”的必然选择。

  主持人:如果说推动“绿色化”发展是贵州守住“两条底线”的必然选择,那该怎样实现“绿色化”发展呢?

  嘉宾:我理解,要从三个层面来推动绿色化发展。

  一是观念层面。要通过宣传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政府、企业、公众,都认识到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认同、认可绿色化发展,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支持绿色化发展。这方面,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些年作出了贡献,在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化发展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共识方面,作用不断得到增强。下一步,把以绿色化发展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是行为层面。包括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也就是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

  一方面,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就是要改变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模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具体到贵州来讲,就是要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山地现代高效农业、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建筑及建材产业;就是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亮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着力建设好国家优质酱香型白酒产业带,加快建成茶叶强省,建成全国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大省;就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抓好节能减排,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另一方面,推动消费模式也就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建立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消费甚至比绿色生产还重要,因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者消费什么、怎么消费,最终会通过市场传导给生产者,消费模式是否绿色化,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消费的“绿色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需要亿万消费者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是制度层面。这是确保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说,靠什么来引导和约束生产者、消费者的行为,一靠文化,让绿色价值理念内化于心;二靠制度,通过制度的激励和约束,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符合绿色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而制度怎么建立,我理解一靠改革、二靠法治。通过改革把不合理的制度“”下去,通过法治让合理的制度“”起来。为此,2013年12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坚决守住生态底线,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生态贵州。2014年5月,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初步形成了改革与法治“两轮驱动”的制度建设格局。

守住“两条底线”:

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科学引领

  主持人:刚才谈到了“绿色化”和守住“两条底线”的关系,借此机会,请您进一步谈谈,守住“两条底线”和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

  嘉宾:简单地说,守住“两条底线”是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科学引领。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新阶段的道路明晰;二是对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承续历史探索的明示;三是对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开启新路的明确。

  主持人:为什么说守住“两条底线”是对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新阶段的道路明晰?

  嘉宾:贵州已经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这一对贵州发展阶段的判断,是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不仅强调了贵州所处的发展阶段,而且阐述了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怎么做,明确指出“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要树立正确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这段话,其实是总书记2013年11月对贵州要守住“两条底线”观点的进一步阐述,也是对贵州进入到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新阶段后应该怎样发展的一个道路明晰。

  为什么在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新阶段特别要守住“两条底线”呢?因为这个阶段首要的任务还是“赶超”,我们毕竟和全国的差距太大,要与全国同步小康,只有后发赶超,所以一定要守住发展的底线。但是,我们追求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是生态美和百姓富相统一的小康,绝不能因为要赶超,就忽视生态约束,这是很多赶超型国家和地区最容易忽视、最容易留下遗憾和教训的地方。具体到贵州来说,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新阶段,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没有根本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紧迫。比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贫困落后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生态脆弱区的先天条件没有改变,而保持新常态下经济快速增长的任务却变得更加艰巨,以传统发展模式保增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变得更加严峻。在这个更加严峻的、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双重约束下,一定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主持人:为什么说守住“两条底线”是对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承续历史探索的明示?

  嘉宾:这么说,主要是想表明贵州有守住“两条底线”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历史探索,有了这种历史基础,我们就会有信心、有底气守住“两条底线”。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不仅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而且还特别强调“贵州这几年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我理解,总书记这个强调很重要,这说明贵州守住“两条底线”是有历史基础的,守住“两条底线”的明确指示,本身也是贵州进入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新阶段后,要更好承续历史探索的一个明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处于全国的“经济洼地”,贫困落后仍然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而在一个生态脆弱区加快发展,还必须加强生态建设,保住青山绿水。由此开启了贵州既“”又“”的艰辛历程。“”,就是要发展,这与守住发展底线的精神相契合;“”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这与守住生态底线的精神相契合。为了“”,我们提出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为了“”,我们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保住青山绿水,多彩贵州拒绝污染。为了既“”又“”,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主基调就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在这种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贵州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围绕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与“”的坚守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证明了贵州有能力、有基础、有经验去守住“两条底线”。

  主持人:为什么说守住“两条底线”是对贵州后发赶超全面小康开启新路的明确。

  嘉宾:为了守住“两条底线”,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守住“两条底线”是对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科学导航,至于怎么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总书记说了,“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总书记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创新发展思路。我理解的创新发展思路,就是要跳出传统的发展路子,走一条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路子。这条路的核心,是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推动发展的“绿色化”。至于怎样推动贵州发展的“绿色化”,前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要从观念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保障发展的“绿色化”,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



链 接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