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畜牧用盐卖给人用 “咸淡事”存在监管真空

19.07.2016  18:10

贵州警方最近侦破一起假冒伪劣食盐系列案件,犯罪分子将畜牧用盐违法销售给群众食用,而这种假劣盐在农村地区广受欢迎,被用于腌制腊肉、香肠,日常炒菜等。相关人员认为,贩卖假劣盐暴利惊人和监管存在的漏洞等,是假劣盐在农村泛滥的主要原因。

畜牧用盐流入农村食盐市场

近期,贵州省遵义市多地群众反映,自2014年以来,有人在销售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畜牧用盐)时向群众宣传:“饲料添加剂氯化钠是散盐、精盐,人也可以吃。”饲料添加剂氯化钠也因色白、价低、与食盐同口感,在农村地区受到欢迎,被群众用于腌制腊肉、香肠、日常炒菜等。

据介绍,饲料添加剂氯化钠本应销售到饲料生产行业和农村养殖户,但是部分销售公司却违法销售给群众食用。贵州省盐务管理局盐政处处长王宏说,2014年7月至今进入贵州的饲料添加剂氯化钠,远远超过畜牧用盐需求量。

各地调查情况反馈,许多饲料添加剂氯化钠流向了群众的餐桌。”贵州省公安厅治安警察总队副调研员何传德说。

据介绍,有关部门提取了群众购买的饲料添加剂氯化钠送省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而检测指标不符合食用盐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技术要求。

鉴于违法犯罪情况严重,2015年底,贵州省公安厅成立由省、市、县三级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工作,现已查明,2014年以来,贵州省杉农贸易有限公司在贵州各地共设立31个分公司,该公司从江西厂家购进饲料添加剂氯化钠2610吨,其中销售给群众717.4吨。

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共立破贵州省杉农贸易有限公司“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系列案件62起,打掉犯罪团伙13个,收缴假盐1217余吨。

据了解,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盐务等多部门近期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农村假劣盐问题。

暴利惊人 巧钻“空隙

据介绍,这起案件涉及的假盐通过多种渠道流向了贵州省42个县388处食品批发市场和摊点,这些市场和摊点多数在农村地区,威胁约200万人的健康。而据贵州省疾控部门介绍,假劣盐尤其对胎儿和0至3岁婴幼儿健康危害特别大。

侦查人员发现,这起制售假劣食盐系列案件除了涉及贵州外,还涉及江西、湖北等省区。今年6月8日,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涉案地迅速开展相关工作,最大限度消除假劣食盐的危害。

据介绍,近年来贵州省贩卖假劣食盐违法犯罪呈上升态势,2014年贵州制止和纠正盐业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达到580多起,2015年上升到1210多起。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30日,贵州省共侦破涉盐案年数十起。

业内人士认为,暴利是假盐热衷“下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贵州省盐务管理局介绍,食盐定价为每吨4000元左右,而饲料添加剂氯化钠每吨800元至1200元,劣质工业盐每吨约300元。“有的假劣食盐的利润可达到20倍甚至更多,不法分子意图赚取巨大利润就以食盐名义卖给老百姓。”王宏说。

在边远的农村市场,老百姓辨识度低,一看是白色的,一尝是盐巴的味道,价钱很便宜,就买回家食用了。”贵州省盐务管理局贵阳分局局长刘贵林说。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缺失。据介绍,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用于生产饲料和养殖牲畜,属农业部门主管;而根据《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的规定,畜牧盐又属食盐专营的范畴。多头管理往往造成市场监管上的漏洞。

完善制度 加强监管

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将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取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只能销售给指定批发企业的规定、取消对小工业盐及盐产品进入市场的各类限制,放开盐产品市场和价格等,这些重大改革措施即将落实,食盐业竞争将会加剧,为增强价格竞争力,有的销售商可能降低质量标准,食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刘贵林认为,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必须纠正相关法规政策“打架”现象。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如果现行盐业法规的制度体系不能先行修正以适应改革的需要,食盐安全的监管秩序由于法规政策冲突,将可能导致监管混乱、监管失灵,挑战食盐安全。

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将放开工业盐经营,这是食盐安全最大的隐患。”王宏说,食盐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环节简单,利用海水、盐卤、工业废渣经过简单处理就可制盐,经营盐门槛很低,也不需要多少资金。工业盐经营放开后,如果没有配套的监管制度出台,工业盐或其他劣质盐很容易进入食盐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要从源头上保障食盐的质量安全,还须实行更高标准、更加严格的食盐生产管理。目前食盐生产标准相对较低,为适应社会对卫生、环保等的要求,要按照与其他食品一样甚至更高的卫生标准来规范食盐生产。(李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