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02.06.2015  21:07

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记水城县猴场乡驻村干部杨玉坤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2日电  2010年,水城县猴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杨玉坤走进了补那村,开始了他的驻村工作之路,2013年,他“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先后进驻到补那村、格支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作为地地道道的猴场人,他怀揣对民的真心,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竭尽全力的用农业技术知识帮助所驻之村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与认可,现如今,他已是猴场乡农业方面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带着同步小康的“使命感”,做村级规划的描绘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0年的补那,是一个“吃酒”都送不上5块钱的贫困村,如今的补那,是猴场乡第一个实现同步小康人均年收入经济指标的“小康村”。刚进驻补那时,泥泞的道路仅可供摩托车出入,杨玉坤骑摩托车载着驻村工作组长袁旭,跑遍了补那村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在沟壑峡谷查看地貌地质、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白天,给群众指导猕猴桃种植技术;晚上,组织群众开院落座谈会,说政策、拉家常、询民情、解民忧。为了更清晰的指导补那发展农业,杨玉坤提议编写了《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喀斯特山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在他和驻村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于2012年规划明晰了补那村今后5年的发展思路,绘就了补那村红心猕猴桃为支撑了生态农业发展蓝图。使得百姓奔小康的目标更大、信心更强、干劲更足。

    2014年的补那村,四处绽放着布依特色、美丽乡村以及漫山遍野的猕猴桃,伴随而至的便是补那村民们的笑容和舒畅的心情。

     带着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做群众小康的引路人

    驻村帮扶,不在一时的轰轰烈烈搞形象工程,而是要寻找贫困山村的贫困根源。经过调研,杨玉坤认为猴场乡的发展还是要围绕着六盘水市“3155”工程与水城县“4211”目标来抓,根据既定的发展措施,他带领百姓找出符合自身的发展之路,紧紧抓住猴场红心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做好猕猴桃产业的升级发展。为此,他积极参与联系水城长丰绿色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和水城恒丰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入驻补那村和格支村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为了使入驻企业能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在几百个日日夜夜里,他全身心投入到规划布局、土地流转、群众纠纷、技术指导与培训上,为补那、格支村牵线搭桥,既解决了村级发展的困惑,又当起了群众小康的引路人。

    现如今,在农业大产业中,成片成长的猴场红心猕猴桃已成为猴场乡带民致富的一个主要产业,补那村已经发展猕猴桃4500余亩,格支村发展猕猴桃2000余亩。

     带着与外沟通的“紧迫感”,做格支发展的贴心人

    老百姓是党员干部衣食父母,谁心里时刻想着百姓,百姓就会时刻想着谁。到格支驻村后,深知基础设施落后和资金匮乏是制约格支村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为了夯实发展基础,杨玉坤邀请了双贡村驻村干部袁旭一起拟写《猴场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给格支村发展目标作了定位——全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业。同时,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他向有关部门争取了在北盘江上购置旅游船——“格支号”,开动了旅游观光车,为增加村集体寻找了一条增收之路……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作了准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格支秘境”将逐一展现给游客,同时也把财富与收获带给村民。

    “累了、坚持,苦了、咽下,倒下了、爬起来!”这就是杨玉坤坚撑着让村民脱贫致富的责任与旗子,作为猴场土生土长的干部,杨玉坤深切的体会到,必须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百姓的小康,喝水心也凉。(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