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落实“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工作扫描

03.11.2014  11:10

  工作人员在网吧核对相关人员信息。

  白云公安分局开展禁毒集中统一行动。

  民警携警犬排查涉毒车辆。

  10月27日,一场向毒品说“”,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在白云打响。当晚,白云区开展禁毒集中统一行动,共出动警车95辆、警力917人,清查旅店场所99家、网吧20家、酒吧12家、洗浴场所22家、娱乐场所21家、工地5家、流动人口327人、出租户95户;抓获盗窃嫌疑人2人、抓获1名故意伤害案在逃人员,查处旅店6家,破获贩毒案2起,抓获嫌疑人2人,缴获冰毒4克、海洛因零包1个。

  10月29日,白云区主要领导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实地调研时要求,要求该区提升戒毒所规模,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创造良好条件。到2015年,将戒毒所床位由现在的200个增加到1000个。

  在禁毒工作中,白云区实施“一把手”工程,双责任制奠定基础;实施“防火墙”工程,将高危人群列为保护对象;实施“阳光工程”,让吸毒人员走向新生;实施“守门员”工程,扫清本区毒品违法犯罪。“四拳”齐出之下,该区正实现打击毒品犯罪从重“缴毒量、破案数”向“打源头、控环节”;控制吸毒群体从“专业戒管”向“科学戒管、长期联动”的管控模式的转变。

   一把手”工程 “双保险”奠定禁毒基础

  在白云区11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相关禁毒委成员单位,都能看到一份制订《白云区禁毒工作要点》和禁毒责任书,责任书上签字的不仅有白云区委书记、区长,还有单位党政一把手。

  年初至今,白云区委、区政府将禁毒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解决区禁毒办机构编制,明确禁毒办为正科级单位,完善人员配备的同时,在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相关工作职责。针对白云区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231人,其中社会面457人的实际情况,白云区按照20:1的标准,配备社区禁毒专干,使禁毒工作有人负责、有人落实,禁毒工作得到全面强化。

  在经费保障方面,该区实行财政单列,确保人员、经费、装备三到位,禁毒经费按照每年1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为禁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组织保障方面,白云区不仅通过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的双责任制,更将包保触角深入到网格。在该区向“向毒品说‘不’,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工作方案中,白云区明确了全区224个网格的包保责任,确定由副县级以上领导担任队长的包保队伍,明确所属村居、网格、责任单位、格警、社工,建立健全以居(村)委会为网底的党、政、警、群工作网,将责任落实到人。

   阳光工程” 吸毒人员走上新生

  围绕控制吸毒群体从“专业戒管”向“科学戒管、长期联动”的管控模式转变,形成一个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跟踪、服务、管理体系,白云区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

  针对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工作,白云区确定每月17日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必须与辖区派出所完成吸毒人员相关信息对接工作,明确派出所与社区的工作职责。截至9月,白云区在今年前三季度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工作方面位列全省第一。

  白云区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白云区阳光就业安置中心”,深入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截至目前,白云区阳光就业安置中心下设阳光和谐之家、铝兴安置点、阳光绿化基地、刘庄安置基地(在建),推进“阳光工程”开展。通过发挥平台、指导、服务三大功能,为戒毒人员更好的融入社会提供条件,白云区提高了吸毒人员管控和戒断巩固率。

  目前,白云区共集中安置戒毒人员就业253人,其中“阳光和谐之家”——贵州铝厂60人,铝兴安置点在岗就业24人(累计安置32人),“阳光绿化基地”在岗就业7人(累计安置34人),分散安置30人,自谋职业121人,帮助自创企业5人,解决公益岗位6人,为指导安置吸毒人员就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守门员”工程 筑牢禁毒的铜墙铁壁

  “要实现打击毒品犯罪从重‘缴毒量、破案数’向‘打源头、控环节’转变”,白云区通过大力实施“守门员”工程,以打击本区毒品犯罪为主,扫清本区毒品违法犯罪源头,为社会治安稳定和谐奠定基础。

  通过开展“大排查、大收戒、大整治、大打击、大帮教”禁毒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今年前三季度,白云区破获毒品案件95起,打击违法犯罪104人,查处吸毒人员474人,缴获毒品3911克。

  利用美沙酮门诊,做好药物替代治疗,建立了每月工作机制,规定每月17日,美沙酮门诊要把病人情况报区禁毒办,病人脱失的要及时报告,由所属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进行查找,并在两个工作日内报区禁毒办,从而保证戒毒人员不脱失;建立病人诚信考核公示制度,区禁毒办和美沙酮门诊每半年召开一次座谈会,对优秀学员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鼓励病人规范行为、减少偷吸、复吸,并科学规范接受治疗。

   防火墙”工程 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

  禁毒防线前移,筑牢防火墙,是禁毒预防系列措施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防范和遏制毒品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

  白云区根据历年毒情分析报告,将16-35岁的非吸毒人员列为可能涉毒而未涉毒的重点高危人群进行保护,完善《白云区16-35周岁非吸毒人员保护联系办法》,将联系工作纳入考核,兑现奖惩,筑牢禁毒防火墙。

  《联系办法》明确规定,对辖区内16-35岁非吸毒人员中,符合六种特征之一的,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登记造册。六种特征包括与有贩毒前科人员、吸毒人员接触、来往较多的,没有固定职业的,与社会其他不良人员接触较多的辍学学生,离异家庭子女,其他可能受毒品影响的。

  各乡(镇)、社区每月除至少走访一次重点保护联系对象,了解其思想、现实状况外,还要在保护对象遭遇家庭变故、个人情感变故等心理打击时加强沟通,增加心理辅导。对无固定职业和收入的非吸毒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还要加以扶持,保障生活来源;对辍学学生,积极查找辍学原因、帮助其返回课堂。自联系办法实行以来,白云区保护联系对象无一人涉毒。

  此外,白云区通过新闻媒体播放禁毒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标语、发放禁毒宣传品、播放禁毒宣传警示教育电影等,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宣传,将《禁毒法》、《贵州省禁毒条例》小册子发放到乡(镇)社区、娱乐场所、工厂、学校、家庭;开展面向群众、面向青少年、面向高危人群的禁毒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禁毒氛围。年初至今,该区共发放禁毒宣传资料22400余份、禁毒环保袋30000个,展出禁毒宣传画20张、禁毒标语40条,出黑板报20期,发放禁毒宣传纪念品400余份,在乡镇社区、学校播放禁毒警示教育片《明天》43场次,使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和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十二小时斩断贩毒链条

——白云区成功摧毁昆明到白云区运毒通道的背后

今年1月8日,白云区禁毒大队成功斩断了从云南昆明运往贵阳市白云区的毒品链条,将布控长达三月的目标案件3名涉毒嫌疑人抓获,并缴获其购买预贩卖的毒品海洛因850克,实现了禁毒大队2014年破获贩毒案件“开门红”。

花鱼井位于观山湖区和白云区交界处,属城乡接合部,是一个省级重点整治区,也是一个集吸毒、贩毒的大窝点。为了端掉这一窝点,实现“打团伙、催网络、斩链条、端毒窝、断通道”的目标,2013年10月开始,白云区禁毒大队根据警情线索,分析研判,对这一区域进行全局布控,力求摸清毒品来源、交易模式,截断这片区域的毒品来源。

通过长期布控,白云区禁毒大队得知,花鱼井交易的毒品主要是由一小团伙前往云南购买,然后运进白云区进行分销,给白云区和观山湖区的治安带来极大困扰和隐患。在掌握具体情况后,白云区禁毒大队立即将此案上报为目标案件,展开进一步侦查,以斩断这一链条,阻止花鱼井的毒品交易。

今年1月7日16点,白云区禁毒大队民警通过布控信息获知,长期盘踞于花鱼井,外号为“胡三三”、“王世平”的犯罪嫌疑人已前往云南昆明购买毒品,准备运回白云区进行分销。白云区禁毒大队队长接到情报后,展开研判分析:如果等到两名嫌疑人将毒品运回白云区,就没有条件进行抓捕打击。考虑到这样的实际情况,队长当机立断,决定抢占先机,斩断链条,摧毁通道。当日18点,白云区禁毒大队队长带领民警出发,连夜驱车赶往昆明。

1月7日23点30分,民警抵达云南昆明后,顾不上长途奔波、饥肠辘辘,马不停蹄展开联动侦查。通过对两名嫌疑人到达时间和侦查情报判断,二人应该已成功购买到海洛因,必须尽快展开拦截,阻止毒品流入白云区。通过侦查情报,民警最终锁定了两名嫌疑人的藏身之处为昆明市上海沙龙酒店2215房间。为了不打草惊蛇,民警们在房间周围小心布控,进一步掌握情况、摸清底细,等待抓捕时机。经过一夜蹲守,1月8日中午,在掌握团伙具体情况,人员装备后,大队长下令果断实施抓捕,一举将两名嫌疑人擒获,并当场在“胡三三”睡的床上搜出毒品海洛因850克。

通过进一步侦查,民警将联络人“小宝”抓获,三名涉毒嫌疑人落网。经过12小时奋战,白云区禁毒大队终将经营三个月的目标案件链条斩断。

接受社会关爱

融化内心坚冰

——铝兴社区戒毒(康复)“阳光工程”安置点工作见闻

图为阳光就业安置点工作人员在检查康复人员制作交回的电子元器件。 本报记者 梁婧 摄

10月31日,干净整洁的小屋中,墙上挂满了布依绣作品。摆放整齐的桌上,放着一盒盒用坏的指套,指套旁边堆满了一摞摞等待检验的电子元器件成品。因为是月末,来交货的人特别多,往来的人都热情地和郑应芳打着招呼。“别看这活简单,可是做久了手也疼,指套很容易就磨破了。可是大家干着都不觉得辛苦,很多人一天能做1500个。”郑应芳说。

这里是铝兴社区戒毒(康复)“阳光工程”安置点。如果不是屋外挂着招牌,就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手工作坊。往来的人们,也丝毫看不出与正常人的区别。“在这里,大家都是一样的。”安置中心负责人郑应芳一边清点,一边乐呵呵地说。

郑应芳原来是铝兴社区铝兴居委会的工作人员,2007年,在为社区特殊群体寻找就业渠道时,开始组织来料加工的活路。2008年起,这个小小的就业安置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6年时间里,这里成为戒毒(康复)人员、刑事解教人员、残疾人等特殊人员临时的家。“我不指望大家能在这里做多久,希望通过在安置点的过渡,让他们重拾回归社会的信心,早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郑应芳说。

2012年正式挂牌,铝兴社区的安置点正式成为白云区首家社区戒毒(康复)“阳光工程”安置点。从这个小小安置点,走出去太多的吸毒康复人员。从背着包袱走出戒毒所,到被社会接纳,成为正常人,这里为戒毒(康复)、刑释解教人员、无条件就业等特殊人员或弱势群体提供一个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过渡性平台。

小郭是2012年白沙关社区介绍来的一名戒毒(康复)人员。刚从戒毒所出来的时候,家里人对他抵触情绪很大,甚至不让他进家门。了解情况后,安置点的工作人员不仅为他安排了100元每个月的宿舍,还让他参加安置点的汽车导航元件组装工作。从最开始拿了原件就走,不多说一句话,到后来降低心防,小郭融入了大家庭中,和大家一起有说有笑。

由于表现好,2013年,区禁毒办为小郭介绍了园林绿化的工作。上班一年多,小郭不仅在单位表现好,而且时不时还来到安置点,领些活回去干。“小郭常说,钱多钱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有点事情做,把空余的时间塞满,让生活有点意义才是最重要的。”郑应芳说。

随着在这登记做事的人越来越多,不仅铝兴社区的特殊人员,甚至大山洞社区、沙文镇等地的人都慕名而来。“在这里大家都是一样的。来到这个阳光安置点,说明他们也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想要融入这个社会中。虽然挣钱不多,但他们在这里接受社会关爱,慢慢重新适应环境,逐渐融化心里的坚冰。”郑应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