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亮绝活——百余名海内外能工巧匠献技贵州“民博会”

30.09.2016  18:05

  新华社贵阳9月29日电(记者向定杰)2016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简称“民博会”)28日开幕,百余名海内外能工巧匠现场为观众表演指尖上的绝活。

  在文创及非遗技艺展区,面对展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个安静的身影默默地在捏泥巴。一会儿工夫,一个憨态可掬的老虎基本成形。而这件手工艺品的作者,正是贵州省黄平县的苗族泥哨传承人王登书。

  初中毕业的他,外表朴实,说起话来却不含糊。谈起自己的职业,他的脸上充满自信。“黄平泥哨以本地优质黄泥做基本原料,通过纯手工艺搓捏成型、木屑煅烧、上色涂油、图案装饰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多以十二生肖及各种动物造型为主。

  王登书认为,与别的泥塑作品不同的是,黄平泥哨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色彩艳丽,动作造型夸张,反映的是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前觉得只是好玩,现在旅游发达了,黄平泥哨也吸引了省内外的游客和商家,还多次出国展销。

  如今在他的家乡,靠家庭作坊制作泥哨的人不仅能养家,还能供孩子上大学。“现在我每周要进校园给学生上课,又先后收了100多名徒弟。一个月能做千余个泥哨,月收入3000元左右,足够一家生活所用。”王登书说。

  移步到在水族马尾绣的展位前,参观者们正兴致勃勃地观赏询问。马尾绣作为一门水族独有、传承千年的民间刺绣技艺,被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来自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的妇女韦应丽介绍,马尾绣主要用于背带、翘尖绣花鞋、围腰等的装饰上。经过缠丝、勾线、补花、陪绣、订金等多道复杂工序,制作一件马尾绣背带,要花上整年时间才能完成。

  几年前,在机器绣品冲击下,以家庭作坊分散制作,设计理念相对传统,绣品比较单一的马尾绣市场一度跌入低谷,学习、制作马尾绣的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这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决心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等措施,让其重焕生机。

  在帮扶带动下,村民的马尾绣渐渐地从最初的生活饰品变成了旅游商品。寨子里的水族妇女都熟练掌握了技艺,常年从事制作销售的妇女有50多人,每人每年均销售收入达50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将持续到10月2日的贵州“民博会”,除了省内的非遗资源展示外,还有来自美国、日本、泰国、意大利等5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名民族民间工艺技师作品参展,集中展示手工蕾丝、锡器制作、手绘彩蛋等国外手工艺精品。

  同时,中国15个省份的工艺美术大师也将携东阳木雕、丽水三宝、敦煌书画、唐卡、四大名绣等作品参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责任编辑: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