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翥:帮老百姓做点实事,解决村民的一点期盼

13.07.2015  10:45

  2014年2月28日,告别刚相聚不到半年的妻子和女儿,背上行李来到乌当区百宜镇拐比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一到拐比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的荒地,当时我的心里感到很凄凉。我在部队28年,和家人长期两地分居,刚转业到贵阳与家人团聚,到贵州科学院工作不到4个月就被安排到这么荒凉的山村驻村,又过着分居的生活,有点被欺负的感觉。同时也有些迷茫,贵州科学院一无资金二无项目,叫我到这里来能做什么呢?面对这些困难和迷惑,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但我想到组织培养了我29年,不能因一点困难而退缩。我是党员、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好头,把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完成好,于是我安静地住了下来。

  到拐比村第二天,村干部听说村民杨胜国要来找我反映问题,村委会有些干部提醒我,说杨胜国是拐比村的“老上访户”,比较难缠,叫我注意点。我听了后就对村干部说,不要让他来找我,我明天早上就去找他。第二天一早我就来到杨胜国家走访,让他大吃一惊,他没想到我敢去,而且去得那么快。我和他拉家常、交朋友,了解他上访的原因。原来杨胜国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却因与村里7户人家的纠纷迟迟拿不到土地而对村委会心生埋怨。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和杨胜国来到纠纷的土地现场查看,对杨胜国晓之以理。同时联系镇里分管领导和乌当区人民法院,组织协调会,商讨可解决的方案,使杨胜国和7户村民的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

  拐比村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滞后村,而且多年来党支部慵懒、松散现象严重,被列为乌当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彻底整顿拐比村党支部的慵散现象,我走访群众,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半年时间,通过完善党支部会议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8项制度,帮助拐比村规范了日常工作,改变了3年来未发展党员、重大事项不开党支部会议的现象。

  为激活党支部的发展动力,组织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到附近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学习发展的好思路和好做法。去年8月,经市、区组织部门检查验收,拐比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改合格。

  2014年9月5日,我刚起床,电话铃声响了。电话那头急促地叫着:“书记、书记,我们没水喝了!”我说:“请大家不要慌,我马上过去看看。”我随后边往柏枝田组赶边给村主任打电话了解情况。原因是区里在拐比村和沙坝村相连的山上打了一口井,正在进行抽水作业,以检验是否属有效井,谁料把两个村四个组的古井抽没水了。我赶到现场后立马拉下了电闸,要求施工人员暂停抽水,待古井出水后再商议。同时,我与区水利局和百宜镇领导取得联系,由区水利局带水管和抽水设备,迅速架设饮水管网,在架设管网期间,由镇里安排一台农用车拉水供应村民饮用。

  此时正值秋天高温和收割季节,村民用水量大。为了稳住村民情绪,我请来区水利局领导和专家与村民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村民见到水利局的领导来了,就责问:“为什么把水打漏了?我们不喝水管里的水,要喝原来的水。”提不合理要求。当时我心里很委屈,但想到村民的处境也值得同情,不能把矛盾上交,一定要安抚好村民。我给他们讲政策、讲道理,提出三个解决方案供他们选择。村民最后接受了第二个方案。在柏枝田修一个高位水池,从界牌组已打好的井里抽水到柏枝田高位水池,解决柏枝田和台子田村民的日常用水。

  站在拐比村平山坝的山顶上,山峦起伏,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茶山。这是拐比村村支两委按照“公司农户”模式成功打造的3000亩茶产业种植基地。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拐比村没有较好的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匮乏。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我深入走访调研,请教相关专家,得出拐比村的自然条件和气候适宜种植茶叶的结论。在百宜镇党委的支持下,拐比村与开阳南贡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种植合同,并注册成立“贵州天贵茶业有限公司”,村委会流转村集体500多亩土地入股,占20%的股份。公司成立后,我积极组织村干部发动群众,利用村里的低效林改造种植茶苗2000多亩。村民经济基础较差,仅种植茶树的前期投入就背负债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项目,通过不懈努力,申请到项目,项目通过省扶贫办专家组的评审和答辩,项目资金200万元已拨款到区财政。预计2017年拐比村的茶场建成投产后,村委会每年将有30多万元的收入。

  驻村一年多来,我走遍了拐比村的每一个村寨,走访了90%的村民。“自己辛苦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帮老百姓做点实事,解决村民的一点期盼。”一年多来,我化解纠纷20多起,成为村民的知心朋友。

  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我倍感欣慰。今年,在我驻村时间快到时,被村民联名申请留了下来,继续担任驻村干部。

  (作者系乌当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百宜镇拐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文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