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27.02.2015  19:37

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  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观察

 

何首乌GAP生产基地

 

      自古珍宝山中藏。贵州赤水金钗石斛、德江天麻、大方天麻、施秉太子参、剑河钩藤……这些生长在贵州青山绿水间的中药材,有如散布于大山里的珍宝,熠熠生辉,夺目诱人。据统计,全省共有中草药资源4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

        近年来,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提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重要指示,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把全省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建设全国中药材大省和民族药业强省,不遗余力地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取得了长足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明确要求。

        近年来,贵州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凭借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立体生态气候优势,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打造中药民族药绿色生态产业。

        贵州省山川秀丽,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尤为重要。然而杜仲、黄柏、厚朴、吴茱萸、刺梨、花椒等多年生木本药材,既是经济林木,又是生态林木,是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不亚于生态林。此外,金钗石斛、淫羊藿、天麻等喜阴类中药材还可以进行林间套种,不与粮食争地。

        贵州省实行退耕还药、荒山种药、野生中药材保护抚育和低效经济林改种,每年可为全省森林覆盖率贡献0.2个百分点。

 

药材生金  农民乐在心头

 

        “当年的一个小小念头,真的是没想到能带来如此大的变化啊!发展前胡好啊!乡亲们都跟着富起来了!”施秉县杨柳塘镇长田村村民张秀芝说。2006年她筹了1万元钱开始种植前胡。现如今她已经发展前胡2800多亩,组建的合作社里的社员发展到了100多户,种植前胡的亩产值达到了4000元左右,实现亩纯利润2600元左右,社员户均增收1.7万元左右。然而张秀芝不过是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的农户中的一个。

        2013年以来,贵州省把新医药(中药民族药)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姊妹篇”来打造,通过持续培育打造,贵州省医药工业已成为拉动贵州工业后续增长的五大主要产业之一,目前,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达到458.84万亩,产量达到165.05万吨,实现产值161.67亿元。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中药材种植区农户按人均种植面积1.36亩计算,亩均产值3523元,中药材项目区实现人均收入4778元。

        贵州省充分利用生态保存良好的优势,做好山地资源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将种植基地与文化、旅游发展结合起来,用有限的耕地填饱肚子,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票子”。

 

园区药材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2013年以来,贵州省共投入扶贫资金2.54亿元支持省级扶贫园区,其中重点支持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主的七星关区、施秉县、独山县三个省级园区发展,打造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金三角”。

        近年来,贵州省在15个中药材产业省级重点和普通园区,以及37个重点县围绕重点品种建设一批上万亩连片规范化种植基地,并同步推进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的天麻、太子参、钩藤等27个贵州地道中药材品种,每年以新增种植面积50万亩的速度推进。

        走进松桃县长兴中药材示范园区,贵州恒霸药业落户后建成的400亩白术种植基地映入眼帘,该企业入驻后鼓励并带领群众种植白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不止是恒霸药业,去年以来,重庆秀山红星药业、贵州多伦农业、贵州信邦药业、铜仁武陵农业开发、松桃健神药业、松桃宏发肉牛食品等8家企业先后入驻园区,实现企业搞种植、搞加工,企业连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连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的新型模式。逐步形成了集“育、种、产、加、销”一条龙式的完整产业链。共带动农户就近就业2.1万人次,仅园区农民增收就达180余万元。

        贵州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中小企业抱团发展,一批特色显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以贵州益佰药业、神奇药业、同济堂制药、信邦、百灵、汉方等药业等中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和以贵阳为中心的“环贵阳制药产业带”,并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