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更迭西门“町” 洗尽铅华不同“繁”

27.09.2014  15:46

中新社台北9月27日电 题:百年更迭西门“” 洗尽铅华不同“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陈立宇

繁华”,对台北百年西门町来说,并非同一解释、通篇不变。

日据时期,作为日籍移民生活居所,繁昌自不必说,但鸠占鹊巢,饱含苦涩痛楚,并非愉快民族记忆,时移世易,今之西门町,洗尽铅华焕新颜,商圈店面栉次鳞比,人流熙攘,透露着现代化都市的自主、自信。

过去日本人命名的“西门町”,名字虽沿用至今,但已不是早先之意,反倒成了当今台北最吸引日韩游客的头号“招牌”。

穿梭于西门町纵横交织的商业街,隔三岔五,便是日式酒店、拉面馆、乌龙面馆、清酒屋、料理铺、服装店、动漫店、“哈星”族偶像馆。台湾本地店铺为吸引日本游客多多驻足,习惯性在店名上添译日文。

街头,不少日本游人或品尝美食,或步行游逛,或休闲购物。

一个世纪前,日人于此所建的“八角楼”、“荣座”、“台北座”,仿效东京浅草商业区,盛极一时,被称为台北的“原宿”(日本地名);跨世纪后,“八角楼”改为“西门红楼”,“荣座”则已嬗变为“新万国商场”。

这些古老建筑矗立百年,一砖一瓦实实在在,是现代人记忆的存档。

西门红楼外观,仍保留当年西洋式独特造型,面开八角,耸门高窗,通体朱赤。

据这里的志工介绍,“八角楼”建立之初,是为免日本主妇采购奔波劳顿之苦,集生活用品大成,为当时“超级市场”。其中,红楼作为市场入口,日本设计师近藤十郎取“云集八方客”之意,采“八卦”之形,开八角窗口,贩台湾土产、日本土产、油盐酱醋等必需品。其后十字型建筑,则售鱼肉蔬果等生鲜品。

如今走进西门红楼,早不是过去那番模样,耳边音乐跳跃,气氛轻松活泼,一楼设微型历史展柜、咖啡屋、伴手礼店,二楼为表演剧场,探访当天,Cosplay动漫展正在上演。

而“十字楼”,则改为“16工房”、“河岸留言”,布满银饰、手工皂、皮具、服装等创意小店,设有文化展演场所。

甚至,与记者攀谈几番,这里的志工也深有同感,解说过往“蕃昌”,总不是那般自然滋味;不抵走出门外,听店家鞭炮礼花,看业界活动频繁。

当地人相信,跨越世纪台北西门町商圈之“繁盛”,找到了新的诠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