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三变”,22万人脱贫

11.04.2016  10:36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六盘水“三变”,22万人脱贫

盘县普古乡舍烹村一景。

    六盘水被誉为江南“煤都”,因煤而兴。近年来,为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六盘水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助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

    昔日“空壳村”变身生态农业示范园

    三年前,盘县普古乡舍烹村还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民创业缺门路、缺技术、缺平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

    2012年5月,苗族村民陶正学回乡成立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三变”模式改革,吸纳会员,规模发展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村民可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20万元的股金中,农户只需入股10万元,陶正学垫付10万元。想加入但又缺乏资金的村民,陶正学还无偿借钱给他们。

    在土地入股、流转倒包、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形式聚力下,该村变成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每亩耕地产值也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万余元。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从上年的7760元提高到11260元。

    去年,六盘水市通过土地资源转股权,建成万亩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42个,千亩以上优质原料生产基地58个,消除“空壳村”157个,村级集体积累比上年增长22.6%;培育种养大户2107户、致富能手3530人,8000多农民成功创业。

    依托酿酒多元发展村民成为“幸福股民

    14年前,盘县岩博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2001年,余留芬担任村支书后,不惜向民间高息借贷,回购村里已经出售的1480多亩林场,作为集体资产。并承诺:“赚了是村里的,亏了是我个人的。”一年之后,通过间伐林木,岩博村还清所有历史欠款,还盈利16万元。村里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成了支撑发展的“绿色银行”,现市值1500多万元。

    从上任之初,余留芬看到岩博村酿酒的传统,把重头戏压在了酒业上,按计划,酒厂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产白酒5000吨,年生产总值10亿元。依托酒厂,岩博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以酒糟饲养绿壳蛋鸡、野猪、芙蓉香鸡。同时,由村民集资300万元,村集体出资10万元成立火腿加工厂,以村委会为主体,联合村民集资25万元,创办岩博矸石砖厂。近年来,该村累计创造用工158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2450余万元,入股村民人均年分红达8.65万元。余留芬被选为十七、十八大代表,同时也是全省唯一一名农村女党员代表。

     三变”:带动22万人脱贫

    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李再勇介绍,“三变”可以把农村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分散的劳动生产力集中起来,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来发展山地特色高效现代农业。经过探索和实践,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三变”改革,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六盘水市这两年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20.6万亩,比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总和还要多;粮经比从2013年的51:49发展为现在的36:64,培育了一批种养、加工、冷链、物流等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据了解,六盘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15元增长到2015年的6791元,增长10.8%;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6万减到2015年的38.99万,贫困发生率从29%下降到14.95%;两年来,共有5.13万贫困户16.6万贫困人口参与“三变”,“三变”带动22万贫困群众脱贫,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通过股权收益,六盘水市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8856.3万元,2015年已全部消除“空壳村”。优化了乡村治理体系。组建了39个联村党委,构建了统筹整合资源、促进区域发展的乡村治理领导体系。(记者 毛钟印)

[责任编辑: 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