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盘石镇:撬动发展“支点” 推动富民强镇

03.11.2015  11:35

松桃实施强镇富村战略巡礼

盘石镇,交通不便,山高路远。贫困,曾是盘石的“标签”,贫困面广、程度深,是松桃极为落后的乡镇。该镇总人口2.2万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8.1%,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属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12个1”帮扶项目,抓实十二五期间“强基础、夯基层、惠民生、构和谐、建设美丽新盘石”的扶贫攻坚战略,积极加大基础设施、产业扶贫、乡村旅游等建设,努力打造腊尔山片区第一经济强镇。

如今的盘石镇,撬动了发展的“支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强基础 夯实发展平台

总投资1800万元,占地面积30亩的秀瑙农贸市场项目全面竣工;总投资7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的芭茅永利广场项目已投入使用;总投资75万元,260盏的琇瑙、芭茅、黄连路灯安装项目已完成……一串串民生数字,凸显了该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

原来这里就是一条羊肠小道,杂草堆满,下雨根本走不过去。背点东西去镇里赶个场,都要靠肩膀挑,用背驮,走一天还走不到镇里。现在好多咯,路修通啦,很方便!”谈起芭茅村烂草坪组到桃谷坪村竹子山组的通村公路,62岁的村民龙玉高说。

据该镇党委副书记满红伟介绍,“该通村公路全长2.3公里,宽4.5米,总投资91.45万元,整合扶贫、烟草部门等有关项目资金进行建设,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施工,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

十八箭村曾是盘石镇非常落后的村之一,交通不便,大部分是木房、茅草房。近两年,该镇加大交通等建设,实施“整村推进”,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等问题。“这两三年变化太大,房子漂亮了,路宽敞了。”45岁的村民石登平喜上眉梢,“原来挑东西去卖,要请好几个人。现在车子通到家门口。

近年来,该镇以“民生工程”、“民生实事”为载体,从着力解决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等入手,紧紧围绕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上跑力度,争取项目和政策上的支持,积极改善发展条件,突破发展瓶颈。

三年来,该镇通村公路实现全覆盖,硬化率达100%。完成邓现至布妹、芭茅至大坪通村连线路建设,完成当造村通村公路硬化。落地项目有总投资1.1亿元的仁务水库项目,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盘石185线路建设已竣工。

建园区 拓宽致富路子

走进松桃县盘石镇芭茅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特色民居,房角上翘,很别致,站在高处俯瞰,芭茅村如一条白色带子飘在原野上,昔日破旧不堪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芭茅村的嬗变,正是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带动百姓致富的一个缩影。

副镇长张伟介绍,盘石园区建于2013年1月,同年10月省扶贫办正式批准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扶贫示范园区。目前,引进德康牧业、梵净山牧业等大小企业20家,带动农户4272户,18147人。

为加快盘石园区建设,松桃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已引进全国500强企业四川华西希望集团德康牧业、全国100强牧业成都大哥大牧业、省级种羊场松桃祥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园区建设不断加速发展。

龙头企业是带动一方百姓发展的纽带。该镇园区企业的入驻,为群众致富拓宽了路子。“我种植牧草三年,很有赚头,今年种了100亩,销路不愁。按每公斤0.4元计算,一亩产量7吨,亩产值可达2400元,每亩除去成本1000元,纯收入达1400元,比种玉米、水稻强多了。”十八箭村大坪组田海成乐呵呵地算起了经济账。

33岁的石胜国通过努比亚牧业采取的“10+1”模式,逐步发起了“羊财”。“公司免费提供种羊,产出的羊仔,达到30公斤以上商品羊,卖给公司每只回收价达1400至1800元,年增收4万元以上。”在盘石园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像田海成、石胜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目前,努比亚牧业采取“10+1”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努比亚种羊,已投产21户,在建46户,已完成总进度70%。梵净牧业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带动农户200户发展肉牛。德康牧业采取“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在建家庭农场33个,投产5个。绿丰牧草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000余农户种植牧草。

兴旅游 促进百姓增收

位于盘石镇的黔东草海风景优美,气候凉爽,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青青的牧草像一块硕大的绿地毯铺在山上,黑白相间的羊群穿行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在草海里骑马观光,有的在草坪里拍婚纱照,有的拿起相机、手机合影留念……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盘石镇,自然景观独特,民俗文化厚重。有著名的“响水飞泉”、“响水梯田”、“盘石皇姑城”、“仁广奇石”等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浓郁的民俗文化,为该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该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百姓增收的主要路径之一。今年上半年,游客达20多万人次,仅“五一”小长假,黔东草海、响水洞村游客就达5万余人次。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该镇许多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在黔东草海,芭茅村十二组村民张祖明做起了“烤全羊”生意,每逢旅游旺季,宾客满棚。平时,都能见到几拨外地或当地的客人。“这三四年,总收入有六七十万元。”张祖明开心地说,“以前是到外头务工,现在在家门口做生意,比外出好多啦,又可以照顾老人、孩子。

响水洞村是盘石镇一个原生态民族村寨,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等特色内涵,被评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村”、“中国特色民族村寨”。该村以“民俗文化体验部落”定位,积极加强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田茂仁是响水洞村的一位村民,他瞄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商机,做起了出租烧烤工具,生意红火。据田茂仁说:“每到周末生意就很好,本地来搞烧烤的游客很多,平时都有四五桌,一个月上万元不成问题。”目前,响水洞村已开办农家乐3家,小杂货店4家。

谈及以后的发展,该镇党委书记张学兵说:“我们将结合气候资源优势,打造成度假旅游目的地,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把盘石镇作为全省旅游乡镇来规划,并力争纳入国家旅游局牵头编制的武陵山扶贫旅游规划。同时,加快‘第二黔东草海’建设,用三年时间打造成南方最大的高山草原,为下步旅游发展提供有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