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府路风云

22.03.2015  02:13

省府路的名称出现较晚,而这条街在明成化十年(1473年)贵州巡抚宋钦在此建巡抚都察院署时便开始有了。不过,明代的巡抚并不是地方行政长官,而是皇帝委派的钦差大臣,巡视完毕之后便打道回京,所以,衙虽设而不常开。清代可就不同了,巡抚一变而成全省最高军政长官,称为“抚台”、“抚军”、“抚院”。在从巡抚衙门通往大街的路口上,建有一座牌坊,上书“抚驭全黔”四字,人称“抚牌坊”,于是把这条街称为“大抚坊街”,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1941年,改为光明路,到1949年才正式命名省府路。这条仅有半公里的街道,三百年来一直是贵州全省的神经中枢,多少风云变幻在此发生,演绎出许多故事。

明代断断续续派来了好几十个巡抚,但大都是“百代过客”,完成差事便回京了,没有留下多少政绩。倒是万历贵州巡抚江东之是不可忘记的,他在任职期间修建了甲秀楼,“甲秀”二字点出这里风光“秀甲黔中”,而且对贵州人民寄予厚望,期盼贵州重教兴文,“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顺治十年(1657年),清军从四川、湖广、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定期会师贵阳,派赵廷臣为贵州巡抚,从此换了一个朝代。巡抚位高权重,抚署前设有两个辕门,筑有炮台,还立有两根高大的旗杆和一对石狮子,这条街上戒备森严。雍正十年(1732年),由巡抚升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血腥镇压了古州苗民,把收缴的武器铸成“平苗纪功”铁柱,立于甲秀楼前。过了5年,勒保又将平定王囊仙起义的“战功”铸在铁柱上。两根血迹斑斑的铁柱,叫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有几个巡抚倒是做了些功德无量的事。雍正年间,贵州巡抚展元成在巡抚街门对面创建贵山书院,成为全省书院之首,培养了众多举人、进士。光绪十一年(1885年),贵州巡抚潘霨奏请开采贵州矿产,在省城设公商局,创办官商合股的青溪铁厂,还奏请将电报线架到贵阳,巡抚街门最先有了电报、电话。光绪三十年(1909年),贵州巡抚林绍年连上三道奏章,要求派留学生出国,三批共派留学生151人,对贵州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农历辛亥年(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贵州于11月3日响应,居全国第六。贵州“光复”极富戏剧性,兵不血刃,一夜之间“城头变换大王旗”。新军和陆军小学堂列队入城,末代巡抚沈瑜庆欲率卫队抵抗,而卫队已经反戈,将大炮对准巡抚街门。沈瑜庆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挂印而去。天刚黎明,“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宣告结束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摧毁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三个月后,大汉贵州军政府便被颠覆了,从此进入了长达24年的军阀混战时期。政权机构多变,时而称都督府、行政公署、巡按使公署,时而称贵州省长公署、贵州省政府。执政者像走马灯一样变换,滇军入黔,刘显世执政,“五族之争”,“民九之变”,“周李之争”,闹得不可开交,这条街上鸡犬不宁。

1927年周西成任贵州省长,从广州进口一辆雪佛兰轿车,于是从省政府修一条“马路”到他的官邸“世杰花园”,以后又修环城马路及四条对外的公路。他创办了电厂,这年中秋之夜,在省府西花厅点亮了贵阳第一盏电灯。他还创办了省立贵州大学,也算是一个新的开端。

抗战期间,贵阳工商业繁荣,金融活跃,许多银行都设在这里,光明路成了金融一条街。1945年杨森任贵州省长兼贵阳市长,决定修筑“高级路面”,用方整的石块铺筑,首先修筑的就是省府路。后来在翻修道路时,大部分“高级路面”拆毁,现仅保留省府路一段作为历史遗迹。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揭开了贵阳历史的新篇章。贵州省人民政府和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都设在省府路,接管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省政府迁往八角岩,鉴于历史上这里一直是贵州省政权所在地,仍称为省府路。并将与之相关的街道命名为省府东路、省府西路和省府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