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宗委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05.01.2015  18:40

  为做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省民宗委先后出台了《深化民族文化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贵州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年规划》,制定推出了“多彩贵州优秀民族文化十项工程”、“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全面推动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建设、民族博物馆建设、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等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民族村寨保护实现文化活态传承。“十二五”以来,全省共投入少数民族专项资金7950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行业资金近20亿元。从2014年起,省民委对每个列入资金安排的特色村寨,安排资金规模不低于5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约占40%,产业发展约占40%,民族文化设施约占20%。共同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中,把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作为十大推进计划的重要内容,从整体规划到民族文化陈列室、表演场、歌舞队、民族传统节日打造、民居改造等方面,全力打造和提升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品牌。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评价。

  二是节庆保护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全省已有133个(国家14个、省119个)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进入国家和省非遗名录,还有一大批民族传统节庆进入了州(市)、县的保护名录。几年来,仅省民宗委就先后安排了100多万元,扶持了41个节庆活动或改善了活动条件。省民宗委还安排专项资金,完成了大量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史料的搜集和保护,组织专家对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目前,我省正按照“四个一批”的举措,全面扶持和推进民族传节庆的发展,繁荣和发展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

  三是民族文化进校园从源头进行传承。自2002年以来,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我省目前已有5000多所学校相继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截至目前,我省共评选了三批共56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到“十二五”末,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将达到100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功开展,使贵州不少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实现了后继有人。

  四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走向内涵式道路。作为全省民族工作的主管部门,省民宗委始终把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迄今全省共搜集了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籍资料50000余册,已公开和内部出版民族古籍资料100余种5000余万字,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我省上榜的161部文献古籍,其中少数民族古籍占129部;省民宗委大力推动和扶持全省民族博物馆建设,通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平台,展示了我省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