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80年]“90后”“00后”眼中的长征往事

14.01.2015  20:44

转折”与“成长”的对话

——“90后”“00后”眼中的长征往事

新华社记者王丽 李惊亚 李平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什么?

    对于遵义会议纪念馆“90后”讲解员姚玲来说,长征是一段越来越远去的历史,而讲述长征和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则是一份感情越来越深的工作使命。

    “我是学理工科的,读书的时候,对长征故事不太感兴趣。”扎着一根马尾辫,皮肤黑黑、眼睛大大的姚玲说。2012年,从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空乘专业毕业后,她考入遵义会议纪念馆,但“纯粹是为了找工作”。

    让姚玲记忆深刻的是:上班第一天,领导送来的“见面礼”,是几本厚厚的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书籍资料,要求姚玲在1个月内全部背下来。

    “对长征这段历史我也不大懂,反正就是死记硬背呗,做梦都是红军在打仗。”姚玲说。但是慢慢的,她的工作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比如,我知道了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空前悲壮,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每当讲解到这一段,我的心情就忍不住地激动。”姚玲说,“随着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入了解,我对长征中的往事越来越感兴趣,讲解的时候越来越有感情。

    而在另一位“90后”讲解员秦爱玲看来,许多五湖四海的游客之所以前往遵义会议会址,聆听长征故事,是有“膜拜”的情愫在里头。

    “因为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所以很多游客都带着近乎‘朝拜’的心情来这里,希望来遵义会址参观后,自己的工作、生活也能转运。”秦爱玲说。

    刚参加工作时,有一个情况让秦爱玲很不舒服:在讲解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游客伸手摸一下她的胳膊,拍一下她的肩膀,让她莫名其妙,很是不解。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游客是希望借着拍拍我,沾一沾遵义会议的‘福气’。”秦爱玲笑着说。

    遵义市习水县是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长征中留下了许多红色故事。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由于学校对红色教育很重视,加上身边耳濡目染的熏陶,他们对红色文化有着天然的自豪感和浓厚兴趣。

    在习水县东皇中学,学校发动学生回家搜集红色故事,编印了《四渡赤水故事集》,还组织美术教师自编自印了红色教育读本《四渡赤水》连环画,并组织学生创作红色手抄报、红色黑板报,开展红色主题书画摄影作品比赛、红色主题征文、红色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我的家乡有‘红绿黑白’四宝,红是红色文化,绿是自然生态,黑是煤炭,白是白酒。”13岁的东皇中学初二学生邝益铭说。在课堂上,老师经常给他们讲遵义会议,有时候还要求他们即兴表演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东皇中学初二学生谢艾池告诉记者,她特别喜欢参加红色诗朗诵、唱歌跳舞这样的活动,老师曾经带他们去青杠坡战役遗址祭奠烈士,同学们都非常积极。

    “每次听到红军的故事我都特别佩服,我也学习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业再重也要坚持克服,生活中碰到困难不会放弃。”谢艾池说。